那裡到處是山,且山上多布滿岩石,幾乎草木不生。不過在草木茂盛之處,一枯一榮,生與死的輪迴不斷重複。但是沙漠和岩山的情景則超越了時空,阿拉伯半島的這種景觀,很容易引導我們進入到伊斯蘭誕生之時,甚至是更早的、麥加有了水源,變得適合居住的時代,它周遭環繞沙漠的嚴苛環境,仍和今日幾乎毫無二致。麥加的卡巴聖壇(Kabah)有口井稱為「滲滲泉」,自有伊斯蘭以來,解了無數居民與朝聖者的渴。也因為有了像滲滲泉這樣的水源,麥加才適合人們居住。但水源究竟起自什麼時候,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滲滲泉 為朝聖者義務提供泉水,讓人感受來自神的祝福。
◎阿拉伯半島的地理
我們來細看伊斯蘭帝國發祥地阿拉伯半島。
這個半島在世界上的半島中,面積之大也算數一數二。阿拉伯人常常簡稱為「阿拉伯人之島」、「阿拉伯島」。半島東側為印度洋、阿拉伯海,南北則為紅海及波斯灣環繞,其餘則和亞洲大陸相連,但卻隔著大片的沙漠,不難了解何以會視之為「島」。越過沙漠往西北前進則可到達地中海。往地中海方向,究竟到哪一帶還算是半島,則有幾個看法。有人認為幼發拉底河就是「島」的北界。
雖不知在古代從何時有「阿拉伯人」,但在伊斯蘭成立前後,阿拉伯半島上就已經住著具有明確的阿拉伯意識的人們。在當時「阿拉伯人之島」的阿拉伯人,當然和現在的阿拉伯人不同。他們說著阿拉伯語,擁有類似的部族的族譜,稱自己為「阿拉伯」。之後的阿拉伯人中,有些人是繼承了這些人血統的子孫,但也有很多人則是透過伊斯蘭和阿拉伯語認同自己是阿拉伯人。
將半島中以地理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五區。葉門、漢志、帖哈麥(紅海沿岸)、內志(Najd,指高原區)、還有被稱為「空白的四分之一」的沙漠在內的半島東部。在本書中,前兩個地區特別具有意義。瀕臨印度洋的東南角是葉門,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眾多人口。中間是聳立的山岳地帶,但這些山岳地區得到雨水澆灌得以農耕,而山脈東側的低地有乾谷,能將雨水聚集。馬里卜省古代曾有水庫,現今仍留有一部分遺跡,不難想像往日的雄偉。近年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支援下,建設了「新馬里卜水庫」。當我們看到充沛的水量,清湛的水面,不難想到地表下藏著多大股的伏流。
1986年落成的新馬里卜水庫 水量充沛,湛藍的蓄水湖。
古代葉門利用季風,在印度洋上的交易非常繁盛,從亞洲來的香料等在此上岸,透過商隊的貿易運往地中海區域。利用季風一事長期被視為機密,購買香料的歐洲人無從得知這些東西原產地在何處,因此羅馬人稱葉門為「富饒的阿拉伯」(Arabia Felix),大表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