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紀的阿拉伯半島
從葉門的山岳地帶往上向北延伸的紅海沿岸地區稱為漢志地區。伊斯蘭就是在此誕生。舉幾個重要的城市來說,從南起有塔伊夫、麥加、亞斯里卜(之後的麥地那)等。其中麥加因為有卡巴聖壇,朝聖者眾,因此也掌握了商業樞紐。麥加之所以變成商業樞紐,也是因為位處熾熱地帶,幾乎沒有可耕之地,若不以商業安身,生活可能無以為繼。離麥加南方五十公里處的塔伊夫,氣候倒是舒服很多。我們可從今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以此為夏都(國王的避暑地)得知。
紅海沿岸漢志地區的南邊一帶叫帖哈麥地區。這裡也算在漢志之內,是葉門的山岳地帶和紅海所包夾的低地,從山岳地帶陡急而下。夏季時溫度濕度皆高,酷熱難耐。筆者在盛夏曾到被稱作「熱到連瘧疾都發不起來」的帖哈麥一訪,記憶中是悶熱得讓人無言。帖哈麥地區對我們來說似乎是沒緣沒由的地方,不過十六世紀時這裡有個因出口咖啡豆而繁榮的港口穆哈,也就是摩卡。摩卡這個名詞如今在日本人的餐桌上也已經是普通名詞了。不過,咖啡被當作飲料,摩卡因而成為繁榮的港口,都是在禁酒的伊斯蘭擴張後過了好幾世紀之後的事了。
◎無王權也無大城市的半島
阿拉伯半島中央的內志高原區,在伊斯蘭發展前幾乎毫無重要性。即使在伊斯蘭時代,也還說不上舉足輕重。進入十八世紀,一直到沙烏德(Āl Saʿūd)氏族建立政權前,其政治上的意義不大。就像沙漠中的沙一般,緊握在拳頭裡還能控制,只要力量稍微鬆開就只能任它散落的各個遊牧部族,一直在這個區域生活。
阿拉伯半島不知究竟在何時成了這般的乾燥地帶。據說在西元前兩千年中葉,這裡氣候潮濕,也有很多興盛的城市。古蘭經裡也出現了幾個已滅絕的阿拉伯人的城市名,近年來曾進行過遺跡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