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第一章帝國的空白地帶
阿拉伯半島的沙漠 駱駝的家畜化讓人們生存在乾燥地帶成為可能。圖為阿拉伯半島中部的達哈拉沙漠駱駝群。
古代帝國之間◎乾燥地帶的景象
阿拉伯半島的氣候、風土堪稱嚴酷。即使在多為乾燥地帶的中東,阿拉伯半島還廣布大片的沙漠,幾乎沒有河川,生存條件更形艱難。從史前時代起就逐漸沙漠化,除了葉門地區得天獨厚、能得到雨水澆灌而從事農業的山岳地帶,其他的地區多是依靠綠洲才得以生存。所以常有人說,嚴酷的生活環境與水的重要性醞釀了阿拉伯人保護旅人的習慣,還有協同部族間合作以求安全保障的觀念。
乾燥氣候如今依然嚴酷。只是二十世紀之後,人類進入了能源革命與大量消費工業產品的時代,擁有能源的資源國也因而成了「產油國」,發達了起來。阿拉伯半島周邊蘊藏著大量的原油,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等產油國,在國際上名聲也變得響亮。加上鄰接半島的伊朗、伊拉克在內,已知全球的原油有一半蘊藏在這裡。
而今當我們來到阿拉伯半島時,赫然發現沙漠的另一端出現了現代都市。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德是其中之一,聖城麥加的入口,港灣城市吉達亦然。過去規模尚小的傳統城市面貌丕變,支撐著全球經濟的石油工業城市紛紛在阿拉伯世界的各地成立。巨大的現代化機場、高樓大廈,植栽夾道的路街或是出產大量小麥的農地等,無一不是用石油帶來的財富轉換而得的。
但除掉人類能夠介入的一部分區域之外,現今依然還有一片蒼茫的廣大沙漠。由現代城市往外走,眼前將是沙漠的美景。沙漠通常在日語寫成「砂漠」,但嚴格來講,不管其土質是不是砂礫,都該寫成「沙漠」才對。如同字面所寫,水分稀少的是「沙」,「日本沙漠學會」用的也是「沙」這個漢字。
即使平日住在冷氣吹送的現代建築中,有時候出門到沙漠也成了半島居民的休閒活動。在休假日駕駛著荒原路華(Land Rover),載上地毯,一家人驅車前往郊外。遠眺著沙漠,享受著天倫之樂。相對於我們一向理所當然以為山河才是美麗的自然,在那裡確實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模式。
那裡到處是山,且山上多布滿岩石,幾乎草木不生。不過在草木茂盛之處,一枯一榮,生與死的輪迴不斷重複。但是沙漠和岩山的情景則超越了時空,阿拉伯半島的這種景觀,很容易引導我們進入到伊斯蘭誕生之時,甚至是更早的、麥加有了水源,變得適合居住的時代,它周遭環繞沙漠的嚴苛環境,仍和今日幾乎毫無二致。麥加的卡巴聖壇(Kabah)有口井稱為「滲滲泉」,自有伊斯蘭以來,解了無數居民與朝聖者的渴。也因為有了像滲滲泉這樣的水源,麥加才適合人們居住。但水源究竟起自什麼時候,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滲滲泉 為朝聖者義務提供泉水,讓人感受來自神的祝福。
◎阿拉伯半島的地理
我們來細看伊斯蘭帝國發祥地阿拉伯半島。
這個半島在世界上的半島中,面積之大也算數一數二。阿拉伯人常常簡稱為「阿拉伯人之島」、「阿拉伯島」。半島東側為印度洋、阿拉伯海,南北則為紅海及波斯灣環繞,其餘則和亞洲大陸相連,但卻隔著大片的沙漠,不難了解何以會視之為「島」。越過沙漠往西北前進則可到達地中海。往地中海方向,究竟到哪一帶還算是半島,則有幾個看法。有人認為幼發拉底河就是「島」的北界。
雖不知在古代從何時有「阿拉伯人」,但在伊斯蘭成立前後,阿拉伯半島上就已經住著具有明確的阿拉伯意識的人們。在當時「阿拉伯人之島」的阿拉伯人,當然和現在的阿拉伯人不同。他們說著阿拉伯語,擁有類似的部族的族譜,稱自己為「阿拉伯」。之後的阿拉伯人中,有些人是繼承了這些人血統的子孫,但也有很多人則是透過伊斯蘭和阿拉伯語認同自己是阿拉伯人。
將半島中以地理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五區。葉門、漢志、帖哈麥(紅海沿岸)、內志(Najd,指高原區)、還有被稱為「空白的四分之一」的沙漠在內的半島東部。在本書中,前兩個地區特別具有意義。瀕臨印度洋的東南角是葉門,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眾多人口。中間是聳立的山岳地帶,但這些山岳地區得到雨水澆灌得以農耕,而山脈東側的低地有乾谷,能將雨水聚集。馬里卜省古代曾有水庫,現今仍留有一部分遺跡,不難想像往日的雄偉。近年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支援下,建設了「新馬里卜水庫」。當我們看到充沛的水量,清湛的水面,不難想到地表下藏著多大股的伏流。
1986年落成的新馬里卜水庫 水量充沛,湛藍的蓄水湖。
古代葉門利用季風,在印度洋上的交易非常繁盛,從亞洲來的香料等在此上岸,透過商隊的貿易運往地中海區域。利用季風一事長期被視為機密,購買香料的歐洲人無從得知這些東西原產地在何處,因此羅馬人稱葉門為「富饒的阿拉伯」(Arabia Felix),大表羨慕。
六世紀的阿拉伯半島
從葉門的山岳地帶往上向北延伸的紅海沿岸地區稱為漢志地區。伊斯蘭就是在此誕生。舉幾個重要的城市來說,從南起有塔伊夫、麥加、亞斯里卜(之後的麥地那)等。其中麥加因為有卡巴聖壇,朝聖者眾,因此也掌握了商業樞紐。麥加之所以變成商業樞紐,也是因為位處熾熱地帶,幾乎沒有可耕之地,若不以商業安身,生活可能無以為繼。離麥加南方五十公里處的塔伊夫,氣候倒是舒服很多。我們可從今日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以此為夏都(國王的避暑地)得知。
紅海沿岸漢志地區的南邊一帶叫帖哈麥地區。這裡也算在漢志之內,是葉門的山岳地帶和紅海所包夾的低地,從山岳地帶陡急而下。夏季時溫度濕度皆高,酷熱難耐。筆者在盛夏曾到被稱作「熱到連瘧疾都發不起來」的帖哈麥一訪,記憶中是悶熱得讓人無言。帖哈麥地區對我們來說似乎是沒緣沒由的地方,不過十六世紀時這裡有個因出口咖啡豆而繁榮的港口穆哈,也就是摩卡。摩卡這個名詞如今在日本人的餐桌上也已經是普通名詞了。不過,咖啡被當作飲料,摩卡因而成為繁榮的港口,都是在禁酒的伊斯蘭擴張後過了好幾世紀之後的事了。
◎無王權也無大城市的半島
阿拉伯半島中央的內志高原區,在伊斯蘭發展前幾乎毫無重要性。即使在伊斯蘭時代,也還說不上舉足輕重。進入十八世紀,一直到沙烏德(Āl Saʿūd)氏族建立政權前,其政治上的意義不大。就像沙漠中的沙一般,緊握在拳頭裡還能控制,只要力量稍微鬆開就只能任它散落的各個遊牧部族,一直在這個區域生活。
阿拉伯半島不知究竟在何時成了這般的乾燥地帶。據說在西元前兩千年中葉,這裡氣候潮濕,也有很多興盛的城市。古蘭經裡也出現了幾個已滅絕的阿拉伯人的城市名,近年來曾進行過遺跡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