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荷馬時代的希臘人而言,名望(kleos)乃是由歌聲構築而成。經由空氣的振動,品評並回憶一個人的一生。
因此,傾聽歌聲便能知曉那流傳後世的種種。
我豎起耳朵傾聽樹的歌聲,試圖了解它們在生態上的「名望」。然而,我發現它們當中並無所謂英雄,也沒有哪一種樹是歷史的關鍵所繫。相反的,它們的歌聲中訴說的是生命共同體的故事,是物種之間的對話,是一個由各種關係所形成的網絡。人類也隸屬於這個網絡。我們是萬物的血親。
因此,傾聽樹木的歌聲就是在傾聽我們自己的聲音,以及我們所屬大家族的聲音。
本書的每一章都收錄了一種樹木的歌聲,描述聲音的特性、它誕生的過程,以及我們的身體、情緒和智性對它的回應。這些歌聲當中,有一大部分旋律是從地底下傳來的。
因此,傾聽這些樹木的歌聲就是拿著一具聽診器觸碰大地的肌膚,聆聽其下的脈動。
書中所收錄的樹木來自各式各樣的地方。前幾章講述的幾種樹木雖然看似遠離人煙,但它們的生命無論在過去或未來,都和人類緊緊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些自太初以來就和人類有了連結,有些則是到了工業時代才開始為人們所運用。繼這些樹木之後,我接著檢視那些滅絕已久的樹木所留下的化石與木炭,因為這些古物可以顯示過往生物演化與地質變遷的歷程,同時或許也能讓我們一窺地球的未來。第三部關注的則是生長於城市和田間的樹木,在這些由人類所主宰的地區,似乎看不到大自然的存在或運作,但事實上所有的物種仍然緊密相連。
無論在哪一個地方,樹木的歌聲都源自萬物之間的關係。一棵樹木雖然看起來像是獨立的個體,但從它們的生活方式看來,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樹木、人類、昆蟲、鳥兒、細菌都是集合體。生命乃是網絡的具體呈現;然而,這些生命網絡並不全然是溫馨良善的。相反的,其中充滿了生態與演化上的衝突,物種必須在合作與競爭之間找到一條出路。其結果往往並非演化出更強悍獨立的個體,而是使個體逐漸融入群體。
由於生命就是網絡,因此「大自然」或「環境」並非獨立存在於人類之外。我們是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這個共同體是由我們與「他者」的關係所構成,因此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許多哲學體系的核心理念中所抱持的「人與大自然」二元對立的觀點只是一個幻象。我們並非民間歌謠中的「世界的陌生過客」,也不是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抒情詩中那些和大自然脫節、陷入一灘人工的「死水」、破壞了「事物的美好形狀」的造物。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我們的「科學和藝術」,向來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