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古籍,中华古籍,中华古书,玄门,民间,国学,秘术,古本藏书,绝版)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第一課 關於快樂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要得到快樂,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快樂是什麼。」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是個頗為成功的攝影編輯,有一次她告訴我,她和一群朋友剛考完大學畢業考,大家正在討論未來的去向,當她說「我要快樂。」現場一陣尷尬的安靜,然後她的朋友說:「像妳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只想要快樂?」我的朋友說:「我並沒有說要如何得到快樂,有太多方法可以得到快樂,像是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冒險、助人及尋找內在祥和等。不論我做什麼,我要一個真正快樂的生命。」
關於快樂這個詞,「通常指涉某樣細微而不明確的事,是那些人類蓄意要模糊對待的辭彙。因此,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注1)。」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松(Henri Bergson)如此寫著。
從實際的觀點來說,如果我們談的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感覺,那麼讓快樂的定義保持模糊倒還無妨。但事實不然,我們談的是一種存在的方式,這種存在的方式定義了我們每一剎那的生命品質。到底快樂是什麼?
社會學家定義快樂,是「一個人對自己目前整體生命品質的正面評價程度。換句話說,指一個人對自己生命喜愛的程度(注2)。」然而,這個定義並沒有區分出我們究竟是深深地滿意自己的生命,抑或只是對外在條件的滿足?
對某些人來說,快樂只是「一種剎那、暫時的印象,而它的強度及長度,則隨著那些能令這些印象生起的因素而改變(注3)。」在本質上,這樣的快樂必然難以捉摸,並且依賴那些我們無法掌控的外在因素。另一方面,對哲學家羅伯‧密斯哈黑(Robert Misrahi)而言,快樂是「對個人整體生存,或者對個人過去、現在及未來最燦爛輝煌的部分所散發的喜悅(注4)。」也許,是一種更持久的狀態。根據安德列‧康特斯龐維爾(André Comte-Sponville)的說法:「我們所說的快樂,意味著在那一刻中似乎可以立即得到喜悅(注5)。」
快樂是一種技巧嗎?是否一旦得到,就可以忍受生命中的起起伏伏?有千百種關於快樂的說法,無數的哲學家也提供了他們的想法。對聖奧古斯汀(Saint Augustine)而言,「快樂是對真理的喜悅」;對康德(Immanuel Kant)而言,快樂必須是理性而且不能摻雜任何個人的痕跡;然而對馬克斯(Karl Marx)來說,快樂與工作中的成長有關。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寫道:「由什麼構成快樂是有爭議的,而一般廣為大眾接受的說法,與哲學家的想法並不同。」
是否快樂這個詞已經被使用過度,所以大家放棄了,認為這個詞是虛幻、無趣的?對某些人來說,尋找快樂幾乎就是沒品味。這些人在他們知性自豪的盔甲中,對快樂嗤之以鼻,就像他們對待言情小說般不屑。這種貶抑是怎麼產生的?是對媒體所製造的虛假快樂的一種反應?因為我們尋找真正的快樂卻徒勞無功?我們是否就應該接受不快樂,而不再誠懇且理性地將不快樂與痛苦弄清楚?那麼,我們從孩子的微笑、森林散步後喝到一杯好茶,所得到的單純快樂又是什麼呢?
剎那瞥見這些真實的快樂,雖然它們是如此豐沛而舒適,但是太倚賴偶發的情境,因此無法拿來做整體生命的解釋。快樂不應只局限於少數感官的愉悅、某些激烈的快感、爆發的喜悅、暫時的寧靜感、雀躍的一天,或是偷偷溜進我們生命迷宮裡的魔幻時刻。這些面向都無法正確刻劃出真實快樂中深邃及恆久的滿足感。
我所說的快樂,是指從一個極為健全的心靈中所生起的深刻綻放感。這不單只是一種愉悅的感覺、一種暫時的情緒或心情,而是我們存在的最佳狀態。快樂也是一種詮釋世界的方法,我們很難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如何看待世界。
快樂的預告
「白塔楊(Bertha Young)雖然已經三十歲了,她有時仍然想跑而不想走,在人行道跳上跳下,把東西丟向空中再接起,或者有時站著不動,然後沒有來由地笑;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單純地笑……。如果你已經三十歲,在街角轉彎時,突然被一種絕對的喜悅感所征服!就像你突然吞下了這個傍晚一塊燦爛的夕陽,它在你的胸懷燃燒著,然後傳送出小火花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進入每一根手指及腳趾。」
──凱薩林‧曼斯斐(Katherine Mansfield),〈喜悅〉(“Bliss”)(注6)
如果請任何一個人描述有關「完美」的快樂時光,有人會說是在和諧環境中片刻寧靜的體驗:陽光點綴的森林、寧靜的湖岸邊、從山頂眺望廣闊的地平線、在星光燦爛的雪夜中漫步等。有些人會指向長期等待的事情:考試拿高分、運動場上贏得勝利、與思念的人會面、孩子誕生。另外一些人會提到與家人或所愛的人親密和諧的時刻,或是令他人感到快樂的時候。
這些時刻似乎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內在衝突暫時地消失,感受到世界及自身的和諧。」享受到這樣經驗的人,當他在寧靜的野外散步時,除了單純地走路外,沒有任何特定的期待;就是很單純地在那個當下,自由而開放。
片刻之中,過去的念頭被壓下,心中也不受未來計劃的困擾,當下從所有的心理活動中解脫出來,一切情緒危急感都消失。這片刻的釋放,就是最深刻的祥和。對那些已經達到目標、完成工作或贏得勝利的人來說,長期所攜帶的壓力得到放鬆。這種隨之而來的放鬆,就是一種深刻的寧靜感,沒有任何期待和恐懼。
然而,這樣的經驗只是某些特定情境所帶來的浮光掠影,我們稱此為「魔幻時刻」——一個恩寵的時刻。這些零星片刻所捕捉到的快樂時光,與聖人們所體驗到無法言喻的祥和感相比,彷若拿透過針孔所看到的天空與針孔外廣大虛空相比,兩者無論是在廣度、長度及深度都不一樣。就算如此,我們也能從這些流動的剎那學習到一些東西,讓我們在無盡掙扎的時刻,可以感受到真實的豐沛是什麼,同時幫助我們認識有利於此的條件是什麼。
存在的方式
記得某個下午,我坐在尼泊爾寺廟的樓梯上。雨季把整個寺廟廣場弄得泥濘不堪,我們在地上鋪磚塊做走道。
一位朋友邊抱怨、邊踏著磚塊走來。當她到了我面前,以一種極為不耐的態度環顧四周,然後說:「真噁心!如果我掉進這些髒水怎麼辦?這個國家什麼都髒!」因為十分了解她,所以我謹慎地點點頭,希望透過無言的同情,能令她舒服些。幾分鐘之後,另一個朋友拉斐爾也來到這個泥濘的廣場前,她一面在磚塊上跳著,嘴裡一面唱著:「跳,跳,跳!」最後踩到乾地上時,還大呼:「真好玩!」她的雙眼發出喜悅的光芒,然後說:「雨季最棒的就是沒有灰塵。」
兩個人,兩種不同看世界的方法;六十億人類,六十億個世界。
在一次比較嚴肅的對話中,拉斐爾告訴我,一九八六年她第一次去西藏時,與一位在西藏淪陷後經歷了很大苦難的男士會面。拉斐爾說:「他請我坐在一張板凳上,然後從熱水瓶中倒茶給我。這是他第一次和西方人談話,我們聊得很開心,他真的太討人喜歡了!孩子們一直跑過來,以驚奇的眼光注視我們。」
「他問了我很多問題,然後告訴我,自己被中共囚禁了十二年的故事。為了在扎耶巴山谷(Drak Yerpa valley)建造水庫,囚禁期都在開採石頭。然而這是個完全沒有用的水庫,因為河床幾乎是乾枯的!周圍的朋友一個接著一個,不是餓死就是累死。不論他的故事有多可怕,話語中沒有一絲仇恨,眼裡也沒有一點點憤恨,反而綻放出仁慈的光芒。那晚直至入睡時,我都在想:一個受了這麼多苦的人,為什麼還能看起來這麼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