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约好了在伦敦西南里士满的一家咖啡馆见面。我早到了10分钟,先占了一张桌子。我们之前的交流都是通过电邮来往,措辞都相当正式,所以我并不知道他本人是什么样子。不经意间他就来了,下身穿牛仔裤匡威鞋,上身是连帽衫外罩一件黑色摩托夹克。我其实没有仔细想过他可能的样貌,但是见到了他,我还是意外地觉得这位特级大师竟然如此时髦。
他是4岁开始下棋的。但是据他的记忆,他说他可能生下来就会下了。“我不记得自己有过学棋的时候。”很快他就显出了下棋的天赋。大家是怎么看出这一点的?“怎么说呢,”他温和地答道,“当你赢得了许多排名赛,这一点就很清楚了。”
听到这个回答,我立刻觉得它触及了关于智力的一个有趣事实:当纳恩说到他有国际象棋的天赋时,他说的其实是遗传的重要作用。他当然还是要学习下棋的,但是他也宣称自己拥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用来掌握高超的棋艺。这已经触及了才能的核心,也触及了天赋和练习在获得专门技能中的比例。这也是我们会在这本书里反复探讨的主题。
有两派思想对专业技能做出了解释,它们的辨别标准大致也是长久以来区分先天和后天的标准。后天阵营的代表人物是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他是瑞典人,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系任教授。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流行的观念:在任何领域操练1万个小时,都能使你成为专家(这个观念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我们到第6章再来探讨)。埃里克森主张,只要用心练习,任何人都能学会高超的本领。
我说这两个阵营的划分标准是先天和后天之间的分界线,但其实这场争论整个是成问题的,因为这样的分界线根本不该存在。这两方面因素哪个都不能独立作用。一方面,基因没有了环境就无法施展;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合适的基因工具,再勤奋的练习也不会生效。这场辩论的焦点其实应该是基因和练习的相对比重。
扎克·汉布里克(Zach Hambrick)是密歇根州立大学专业技能实验室(Expertise Lab)的负责人,他可以说代表了和埃里克森相对立的阵营。“练习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对我说,“但它无法解释人们在技能上的全部差异,这里头肯定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而我们都感兴趣的就是遗传的因素。
再来看看马格努斯·卡尔森,他是世界上排名最高的国际象棋选手,积分比第二名高出一大截。有人对他和接下来10位排名最高的国际象棋大师的练习量做了一番分析,并发现他的练习年数要比其他选手短许多。7那么他是有下棋的天才吗?或者换种说法,他在棋艺上具有遗传优势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明显,明显得在象棋界从来没人这么问——人人都知道卡尔森是‘国际象棋的莫扎特’。”这项分析的作者、利物浦大学的费南德·戈贝(Fernand Gobet)和布鲁内尔大学的摩根·埃雷库(Morgan Ereku)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