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目录CONTENTS
前言
第一部 思考
01 智力
02 记忆
03 语言
04 专注
第二部 行动
05 勇气
06 歌唱
07 奔跑
第三部 生存
08 长寿
09 坚韧
10 睡眠
11 幸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引用声明
第一部 思考01 智力
试想知识能浓缩成精华,存进一张图片、一个符号,存进一个没有空间的场所。试想人类的头颅变得宽广,里面开出一间间厅堂,嗡嗡作响就像蜂巢。
——希拉里·曼特尔《狼厅》
智力这东西,你见到了就明白。我在一只红毛猩猩身上见过一次。“他”是马来西亚婆罗洲的一只年轻雄性,因为人类采伐森林成了孤儿。我当时正和一位灵长类动物学家朋友一起在雨林的一块保护区里徒步旅行,我们在半道上遇见了他。
因为从小在康复中心长大,他对人类抱有好感,看样子还特别喜欢男人。他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年纪虽小,却已经相当有力,我紧张地看着这只小猿扯住我的衣服往上爬,就好像我是一棵树似的。我把他推开了几次,最后他一屁股坐到地上,一边抬头望我,一边伸出了手。我还记得牵他手的感觉:那手掌握着我,轻轻软软,暖乎乎的。我望着他的眼睛,里面透出复杂的神色,有恼怒,有诱惑,也有希望。我把他推开,他很生气,但也希望我能明白他只是想和我玩耍。
智力是你看一眼就会明白的东西,而我在他身上看见了。在握手对视之后,我和他整整玩了一个小时:主要是他爬到我身上,我再拉着他绕圈子。他基本上就是一只强壮得吓人的长着橘红毛发的婴儿。他当时6岁。我现在有时还会想,他后来怎么样了,待在雨林的那一小片保护区里安全吗?
这对于我是一段特殊的记忆,但是这段往事也体现了智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也许我是把自己的感情强加到了这只动物身上。许多人都说他们在狗的眼睛里见过同样的神情。在某些意义上,狗和红毛猩猩的确可能具有智力——但是在什么意义上呢?我们又如何测量它呢?
要研究智力,我们先要定义它、测量它,而这两样都是相当棘手的工作。智力不像身高那样能轻易测量;不过智力又像身高,像在二者都是人人各不相同。智力是复杂的、多面的、变动不居、难以把握的。它或许也是我们最崇尚的一种品质。但是说来也真奇怪,我们到现在居然还无法对它的定义达成一致。下面是美国心理学会智力研究组(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Intelligence)的定义:“智力是个体在领会复杂概念、高效适应环境、从经验中总结教训、从事各种推理、用思想克服障碍的不同能力。”这么说也不错,但我还想知道艺术家和科学家是如何创造和发展观念、由此将我们带入全新领域的。
* * *
智力是我们能在别人身上轻易识别的东西,运用智商测试,我们也至少能测出它的一些方面,然而光是给它一个数值,并不能告诉我们智力变高是什么感觉。还有那些从未接受过智商测试的人又如何呢?我们到本章后面的部分再来仔细分析智商,现在我们先来认识几位体现了智力这个性状的人——我在这本书里都会采取这个顺序。我们说某某人智商超过150,那他们自己又是什么感觉?智力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它会带来好处,那又是什么好处?智力过剩的人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能不能动动手脚,让后代拥有更高的智力?
在这次考察中,我决定最先和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会面。我选择从国际象棋入手,是因为它看起来是一项完全凭借智力的游戏,退一步说,它至少也需要大量脑力。此外它还得到了科学家的大量研究。有人说,国际象棋之于认知科学仿佛果蝇之于遗传学——果蝇或许是地球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生物了。
约翰·纳恩(John Nunn)是国际象棋史上的一位顶尖棋手,在巅峰期曾进入过世界前十。他15岁就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数学,是自1490年入学的托马斯·沃尔西主教(Cardinal Thomas Wolsey)之后最年轻的本科生(这自然引出了我们将在本章后面认识的另一个人物)。毕业后他继续深造,获得了代数拓扑学的博士学位,对这门学科我是毫无见解的。
纳恩在26岁那年成为了职业棋手。他在象棋上显然有特殊的才能,不过他虽然攀上了高峰,却并未拿到头奖,他今年已经61岁,还从来没有得过世界冠军。马格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是国际象棋史上排名最高的棋手,他说纳恩的缺点是太聪明了:“他的脑袋里装了很多东西,简直太多了。他领悟力超凡,始终求知若渴,所以很容易从象棋上分心。”
应该说,我在和纳恩碰面之前是有一点怵的。我知道自己对他的数学研究不太了解,于是去查了维基百科,上面说代数拓扑学的目的是“找到合适的代数不变量,从而将拓扑空间分为同胚,虽然大多数拓扑空间都是同伦等价的”。看了这个解释我一点没变聪明,或许还变得更糊涂了。我要是能和他一边下棋一边聊天,一定能成就一段佳话,但是我根本不想提出这个建议。我这不是假装谦虚,而是不想让他把姿态降得太低,那样太尴尬了。那就好像是对尤塞恩·博尔特提议我们在公园里一边快跑一边聊天一样。纳恩在1985年击败了苏联的亚历山大·别里亚夫斯基(Alexander Beliavsky),那场比赛号称“纳恩的不朽一局”(Nunn’s immortal),被棋手和学者封为圣经的《国际象棋情报》(Chess Informant)杂志也将这场比赛列评为1966年(那一年它开始统计比赛纪录)以来最佳比赛的第6名。
我们约好了在伦敦西南里士满的一家咖啡馆见面。我早到了10分钟,先占了一张桌子。我们之前的交流都是通过电邮来往,措辞都相当正式,所以我并不知道他本人是什么样子。不经意间他就来了,下身穿牛仔裤匡威鞋,上身是连帽衫外罩一件黑色摩托夹克。我其实没有仔细想过他可能的样貌,但是见到了他,我还是意外地觉得这位特级大师竟然如此时髦。
他是4岁开始下棋的。但是据他的记忆,他说他可能生下来就会下了。“我不记得自己有过学棋的时候。”很快他就显出了下棋的天赋。大家是怎么看出这一点的?“怎么说呢,”他温和地答道,“当你赢得了许多排名赛,这一点就很清楚了。”
听到这个回答,我立刻觉得它触及了关于智力的一个有趣事实:当纳恩说到他有国际象棋的天赋时,他说的其实是遗传的重要作用。他当然还是要学习下棋的,但是他也宣称自己拥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用来掌握高超的棋艺。这已经触及了才能的核心,也触及了天赋和练习在获得专门技能中的比例。这也是我们会在这本书里反复探讨的主题。
有两派思想对专业技能做出了解释,它们的辨别标准大致也是长久以来区分先天和后天的标准。后天阵营的代表人物是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他是瑞典人,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系任教授。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流行的观念:在任何领域操练1万个小时,都能使你成为专家(这个观念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我们到第6章再来探讨)。埃里克森主张,只要用心练习,任何人都能学会高超的本领。
我说这两个阵营的划分标准是先天和后天之间的分界线,但其实这场争论整个是成问题的,因为这样的分界线根本不该存在。这两方面因素哪个都不能独立作用。一方面,基因没有了环境就无法施展;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合适的基因工具,再勤奋的练习也不会生效。这场辩论的焦点其实应该是基因和练习的相对比重。
扎克·汉布里克(Zach Hambrick)是密歇根州立大学专业技能实验室(Expertise Lab)的负责人,他可以说代表了和埃里克森相对立的阵营。“练习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他对我说,“但它无法解释人们在技能上的全部差异,这里头肯定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而我们都感兴趣的就是遗传的因素。
再来看看马格努斯·卡尔森,他是世界上排名最高的国际象棋选手,积分比第二名高出一大截。有人对他和接下来10位排名最高的国际象棋大师的练习量做了一番分析,并发现他的练习年数要比其他选手短许多。7那么他是有下棋的天才吗?或者换种说法,他在棋艺上具有遗传优势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明显,明显得在象棋界从来没人这么问——人人都知道卡尔森是‘国际象棋的莫扎特’。”这项分析的作者、利物浦大学的费南德·戈贝(Fernand Gobet)和布鲁内尔大学的摩根·埃雷库(Morgan Ereku)说道。
关于练习的作用,我们到后面讨论音乐的章节再来分析,现在还是再来看看纳恩,并且深入地研究一下他吧。
“马格努斯·卡尔森对你有一句评价,说你太聪明了,反而成了障碍,所以才一直没有拿下世界冠军。”我对他说。
“他说得太客气了。”纳恩回答。
“那么他说得对吗?”
纳恩耸了耸肩:“他说得或许没错。人要取得真正的成就就得是个狂热分子,你要把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事业。但有的人就是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除了事业还有别的兴趣,要他们把全部生命投入一件事,他们是不会快乐的。”
这个说法似乎忽略了一件事:卡尔森在国际象棋之外也有着丰富的生活。卡尔森说过,他除了下棋之外还喜欢和朋友在网上聊天,玩线上扑克,滑雪,踢足球。8不过话说回来,和卡尔森的那些爱好相比,纳恩的兴趣确实要费脑筋多了——他喜欢钻研天文学、物理学和高深莫测的高等数学分支。
“你要是全身心投入一项事业,万一出了岔子就会很痛苦。”纳恩说,“因为你已经没有别的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