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本書論及的《遠離悲傷》,作者鄧美玲談論著親人的死亡;《最後的演講》中的蘭迪‧鮑許(Randy Pausch)教授和《生命告別之旅》的單國璽樞機主教,則是作者自己必須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們共同被迫面對生命中的遽變,都經歷過一段難熬的苦痛和失措,但他們的轉化路徑是循著身上原有的資質和條件開展出來的。例如鄧美玲原先是沒有修行的,但有著報社記者的工作經驗與中國文學和文化的背景訓練;蘭迪這位認真、風趣且認真教學的大學教授,面臨了胰臟癌的襲擊,轉而發願要克服障礙、實現兒時夢想、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把握每一時刻;單樞機則原本就是天主教的修行人,臣服於神,面對癌細胞,他繼續臣服、向死而生,一分一秒地臣服、服從於天主。余老師將引領讀者,領會這些先行者如何順著自己當下的條件,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轉化之路,並看到人與其處境間動態的辯證歷程。本書動人之處在於:無路者,只能繼續硬著頭皮前行;深陷絕境者,卻在絕路逢生,找到自我轉化的旋轉門。這本書的分析展現了個體「社會面─處境性─心理歷程」彼此影響的連動關係,以及不同生命時刻「人當何所依歸」的深刻討論。沒有人是一下子走到修行的狀態中的,一切要從非常具體的條件開始。條件帶出處境,處境給出了人間,有的處境讓人卡住、滯鬱,有的處境帶來助力;也有人是身心陷落之後,因機緣性遭逢而產生轉化的。說者說書,讀者則用自己的肉身體會來聆聽,由於是具體案例,我們可清楚自己與某位作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共振,跟另一位則相去甚遠,從中琢磨自身的存在。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不同先行者的生命風景向我們不斷展開。
二、生活中的小細節
余老師晚年,其學術風格同其生命體悟,轉向了對生活中小細節的關注:物件、話語、食物、舉動、時刻、小儀式、聚會……。這些小事物在他眼中,時常構成存在的光暈,甚至是某種支撐人存在的最具體的條件。我們活在生活細節中,細節牽動我們的悲喜。在此不談大理論,而談那柴米油鹽之間「活著」的況味如何被營造出來,甚至可以說,我們就等於在柴米油鹽之間構成的生命感。
譬如,當處理《凝視太陽》一書的死亡焦慮或恐懼時,面對著死亡所給出的「無法面對/不面對」又「無法抵達」的困頓中,余老師提出生活中的「小東西」常有一種「行巫」的能力,為虛無的狀態帶來承接。當談到手做小物、燒一頓菜款待朋友親人,或廟宇空間的縈繞氛圍時,這些相當不同卻各有「味道」的事物,呈現為一種接引,讓我們得以「接近」(但「接近」二字後頭,並沒有作為受詞的「什麼」〔what〕存在)。以帶來接近的東西,處理無法抵達的死亡恐懼。透過這樣的迂迴,創造某種生命感的氛圍,懸置了死亡恐懼。「小東西」具有迷惑意識的資質,讓人產生不了可以認識的內容,卻意外帶來身心的護持。另一次,余老師談及社區療癒空間和老人安養的問題,「小東西」變成了更大的具體生存空間,但討論的依然是其「接應」存在的資質,讓人更清楚,物與環境是如何撐持著人的存在,抵抗心靈被淘空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