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地图对我们在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使用的语言,能起到补充、增强的作用。你将会在本书中看到,它能直接促进我们的语言习得、阅读理解、写作、数学解题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它也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语言:一切符号和图画元素都可以用到不同类型的思维地图中。思维地图与其他语言最显著的联系或许体现在它的具体运用上。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在电脑屏幕上,我们都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用思维地图呈现基本的认知模式。在图1.2中,你将看到,最左侧是思维地图的基本图形,中间部分是与之对应的描述,左侧是这些基本图形的扩展形式。
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教育者,从现代教育之初,就对人类基本的八种认知模式做了大量研究,在后续内容中,我们会对这八种认知模式做更详细的阐述。让•皮亚杰注7将这八种模式称为基本的“心理操作(mental operation)”:在我们吸收和内化新知识、新概念时,总会用到这些模式中的一种或几种。无论是进行具象思考还是抽象思考,我们都离不开它们。对比、分类、排序、归因和整体思考等心理操作会伴随我们一生,还会随着我们“学科知识”和抽象理解力的复杂化获得进一步发展。现在,你不用上述任何一种思维模式思考试试!
作为一种基于认知过程的模式语言,思维地图能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心理操作模式更为敏感,借助思维地图,他们可以将这些模式迁移到(从幼年时期到职场之间的)任何学习环境中。随着学生们对思维地图的运用逐渐熟练,教师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呈现、提升和中介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思维地图中的某些基本图形,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呈现和传达思维过程,例如用来呈现序列和循环的流程图,用来组织结构和分类的树状图,用来分解人体各个大小部位的括号图等。思维地图的新颖之处并不在于动态的基本图形(因为一切语言都以此为基础),而在于它融合了一系列连贯而互为依存的、可作为通用可视化语言被师生们用于学习的思维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一直致力于让所有教师迅速教会全体学生熟练使用这些工具。自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次开发出思维地图,多年来数以千计的在校教师采用了思维地图,这意味着,根据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已有数量庞大的学生能够娴熟地运用思维地图。从最开始接触思维地图到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娴熟运用,很多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逐渐从新手成长为思维地图能手。他们当中,有的独立使用思维地图,有的与他人协同使用思维地图,还有的作为集体参与者在全校层面用思维地图分享观点、创建作品。为了提升学习者自身独特的认知能力,并鼓励他们将这些思维方式深入地应用于学习中,为促进学习型社区更好地思考、学习而设计的思维地图,已经被传授给无数在校学生。思维地图同样也是一种可视化的跨领域问题解决和决策工具——它被应用于实践中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也不限于少数几所学校。它是一种覆盖整个学校体系和不同学区,在大学和职场中都得到应用并引发变革的系统性语言。从终极意义上说,在认知过程的网络中,我们反思、改进思维、自我提升并支持他人提升,进而改善了我们周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