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灵学社群(合一,提升,维度,文化,智慧,思想,力量,宗教,占星,喜悦家园,风水学),永久在线地址,终身包更新;
灵性书库(电子书籍)会员80元,全网课程合集(音频视频)会员198元,线上灵性分享会(入微信群)会员399元,如果想要加入会员,可以联系我,单本代找电子书的话,3元一本,微信:356508476
目次
緒論
第一篇 鴉片
自序
鴉片茶,輕鬆製作
後記
第二篇 咖啡因
第三篇 麥司卡林
牆中門
孤兒致幻劑
我們與仙人掌相遇
新宗教的誕生
窺探帳篷裡面
打個岔:論麥司卡林
向聖佩德羅學習
酒醉駕車
計畫C
謝辭
參考書目
人類依賴植物為的是食物、美容、醫藥、香氣、味道、纖維等等,其中最怪的是,人類用植物改變意識狀態:刺激、撫慰、擺弄,或完全改變我們的感受與心智體驗(mental experience)。像大多數人一樣,我每天都會使用兩三種植物滿足上述需求。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是煮壺熱水,泡一兩種我依賴(與上癮)的植物,醒腦、提高注意力,為接下來的一天做好準備。我們通常不會把咖啡因飲品視為毒品,也不認為每天攝取咖啡因是上癮症,這完全是因為咖啡與茶是合法飲料,社會接受對它們上癮。那麼,到底什麼是藥(毒)?為何用茶樹(Camellia sinensis)的葉子泡茶不會有爭議?用鴉片罌粟花(Papaver somniferum)的種子泡茶就有問題?我若敢泡壺罌粟花茶,就是觸犯聯邦法,是聯邦罪犯。
任何人嘗試為藥品下個一絲不苟、牢不可破的定義,最後都會碰壁。雞湯是藥嗎?糖呢?代糖呢?洋甘菊茶呢?安慰劑呢?如果我們把藥簡單地定義為吃進肚裡的東西,該東西以某種方式讓我們變得不一樣,變的可能是身體、可能是意識狀態(或兩者皆是),那麼上述東西肯定符合藥的定義。但是,我們難道不應該清楚區隔食品和藥品嗎?面對這個難題,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不直接回答,而是給了循環的定義,稱藥品是「食品以外」被藥典(pharmacopoeia)認可的東西,亦即被FDA承認是藥的東西。這種解釋說了等於沒說。
只有在藥物的前面加上「非法」這個修飾語,事情才會稍微清楚。什麼是非法藥物,完全是政府說了算。非法藥物幾乎清一色具備影響意識狀態的能力,這點絕非偶然。或者我應該說,改變意識之外,非法藥品也與社會順利運作以及當權者的利益相悖。以咖啡和茶為例,在許多方面充分證明它們對資本主義的價值,尤其是讓我們成為更有效率的勞工這點,所以咖啡和茶沒有被禁的風險。但是迷幻藥不然,明明毒性不比咖啡因大,成癮的可能性也小得多,不過自一九六○年代中期以來,西方一直將其視為威脅,不利社會常規與制度。
但是合法與非法的分類不像你想像地那麼一成不變或牢不可破。在阿拉伯世界與歐洲,當權者曾宣布咖啡是非法飲品,因為他們認為,民眾聚在一起喝咖啡(聊是非)會對政治構成威脅。此外,在我寫這本書時,迷幻藥的定位似乎出現了變化。由於研究證明,迷幻藥對於治療精神疾病有幫助,因此一些迷幻藥不久可能會獲得FDA核准,成為合法藥品。亦即,被認為對社會的運作是利大於威脅。
這正好是原住民一直以來對迷幻藥的看法。許多原住民部落會在宗教儀式上使用名為烏羽玉(peyote)的迷幻仙人掌。儀式上,大家聚在一起,藉烏羽玉的致幻性,療癒殖民統治與剝削導致的創傷,進而強化社會規範。美國政府認可憲法第一修正案裡有關美國原住民可使用烏羽玉的規定,認為這是他們的宗教自由,但是剩下的民眾,享有的宗教自由權絕不包括這點,即便我們使用烏羽玉的方式類似原住民也不行。下面這話挺有道理的:改變迷幻藥法律地位的是使用者身分,而非迷幻藥本身。
植物是藥還是毒,沒有黑白分明的道理可言。但是我們對植物設下禁忌(plant taboos)也不完全是任意獨斷的決定,正如上述例子所示,致幻性(改變意識狀態)藥物若有助於維護社會規則,即可被社會容忍。反之,若破壞社會規則,則會被禁。這也是為什麼從社會使用/禁用哪些刺激(活化)精神的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s),可清楚看出該社會的恐懼和欲望。
我十幾歲開始走入園藝,並嘗試種植大麻,深受這強大植物吸引,也著迷於圍繞它們打轉的強烈禁忌與焦慮。我漸漸發現,我們把這些植物用到身體裡,讓它們改變我們的意識狀態,其實是用最深入的方式和自然打交道。
地球上幾乎每個文化都可在其環境裡,發現至少一種可改變意識狀態的植物或真菌,而且大多數時候,不只一種植物,而是一整個系列。人類肯定經過了漫長而危險的反覆嘗試,再三從錯誤中累積經驗,才確認了哪些植物可以緩解身體難以忍受的疼痛;提高我們的警覺力;或大幅提升能力,完成不尋常的壯舉;或是有助改善社交;抑或升起敬畏或陷入狂喜的感覺;滋養我們的想像力;超越時空;進入夢境、產生幻覺、經歷神祕的體驗;和已故祖先或神靈見面。顯然,我們人類並不滿足於每天正常的意識狀態;老是想辦法改變、強化(刺激)它,偶爾想超越它,而今我們已在自然界確認了一整組植物分子,讓我們能做到這一點。
這本書是我對其中三種分子,以及製造這些分子的了不起植物所做的探索與分析:鴉片罌粟中的嗎啡;咖啡與茶所含的咖啡因;烏羽玉和聖佩德羅仙人掌(San Pedro cacti)所含的麥司卡林(mescaline,俗稱仙人掌毒鹼)。第二種分子(咖啡因)今天在各地都合法;第一種分子(嗎啡)在多數地區都是非法毒品(除非是製藥公司生產製造以及經過醫師處方);第三種(麥司卡林)在美國非法,除非你屬於某個印第安原住民部落。三種分子各代表三大類刺激精神物質中的一種:止痛(downer,鴉片)、提神(upper,咖啡因),以及我所謂的出體(outer,麥司卡林)。或者說得更科學一點,分別是鎮靜劑、興奮劑、致幻劑。
總的來說,這三種植物提煉出來的藥物,涵蓋了人類對影響(刺激)精神物質的大部分體驗。從地球上使用率最普及的精神活化物質──每天為伍的咖啡因,到印第安原住民在儀式上使用麥司卡林,乃至自古以來緩減疼痛用的鴉片。其中值得一提的篇章背景設在一九七○年代的反毒戰爭,在那段混亂迷惑的時代,政府更關注一群種植罌粟的花農(他們會用罌粟籽煮出溫和的麻醉茶),而不去關注用罌粟生產含鴉片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的一家製藥公司(該公司明知產品會讓人上癮,還是讓數百萬美國人對FDA核准的奧施康定上癮)。而我就是當時種植罌粟花的花匠之一。
這三個故事,我都會從多個角度切入,並透過不同的視角呈現:歷史學、人類學、生化學、植物學、個人經驗等等。這三種植物藥,我都親自下海嚐草(skin in the game),或者應該說我的腦細胞都親自下海與役,因為我不知道,若不親自投入實驗,如何能寫出意識狀態改變時的感覺以及意義。不過在咖啡因的例子裡,我的自我實驗是戒掉咖啡因,而不是狂喝咖啡因飲料,事實證明戒癮比上癮難多了。
其中一章是我二十五年前寫的一篇文章,當時反毒戰爭如火如荼,所以敘述帶有那段期間的印記──恐懼與偏執。但是其他故事則受到反毒戰爭漸漸退場影響,看來戰爭的尾聲已經在望。二○二○年的大選,奧勒岡州人民投票決定將持有毒品(所有種類的毒品)一律除罪化,特別是合法化迷幻藥的醫療用途。華盛頓特區也通過一項公投,將「致幻植物與真菌」(entheogenic plants and fungi)除罪化。1[「致幻劑」(entheogen)一字出自希臘文,意思是「彰顯內在的神(神性)」,是一種替代性迷幻藥(psychedelics),由一群宗教學者在一九七九年所創,希望消除這類藥物的反主流文化色彩,並強調它們幾千年來的精神用途。]同樣是二○二○年的大選,新澤西州和四個共和黨的票倉(亞利桑那州、密西西比州、蒙大拿州、南達科他州)投票決定解禁大麻,讓大麻合法化的州累計達三十六個。
我寫這本書賭的是,美國的反毒戰爭逐漸式微(這場反毒戰用了平底鍋煎蛋的廣告、配上「這是你染毒的腦」的文字敘述,過於簡化,但看了讓人駭然),這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空間,可以談談其他更有趣的故事,有關那些改變意識狀態的植物與真菌(這些都是大自然賜福給人類的最好禮物),自古以來與我們人類的關係。
我用「賜福」一詞時,充分明白人類使用植物藥品(毒品)可能衍生的悲劇。在這點上,希臘人做得比我們更好,他們明白藥既是藥也是毒的兩面性,這點可反映在他們對「pharmakon」這一詞的模糊性,pharmakon的意思是亦藥亦毒;完全取決於用途、劑量、意圖、精神狀態(set)、身體所處環境(setting)2。(pharmakon還有第三個意思,在反毒戰爭中經常被借用:代罪羔羊,一出問題,成為被歸罪的對象。)濫用毒品現象的確存在,但是與其說濫用藥(毒)是觸犯法律,不如說是與藥(毒)建立了不健康關係,不管關係是合法或非法,在這種不健康的關係裡,盟友成了敵人。明明同樣都是鴉片,在二○一九年,過量使用鴉片而導致約五萬名美國人喪生;但也是因為鴉片,病患得以忍受手術的痛,讓離開人世的過程沒有那麼痛苦。這些當然也是一種祝福。
我在本書講述植物裡所含的這三種可影響精神的化合物時,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上。連接我們與自然的無數條細線中,有一條線能把植物的化學成分和人類意識相連起來。既然雙方有了關係,我們需要解釋植物的觀點以及人類的觀點。世上有太多種植物找到了與人類大腦受體緊密結合的精確分子配方,為什麼可以這麼厲害?因為配方精準,這些分子能讓我們的痛感短路,或是提振我們精神,或是讓我們意識離開自己的肉身。你不得不懷疑:植物設計和製造這些可以充當人類神經傳導物質的分子,對我們人類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但對植物本身到底有何好處?
植物裡可以改變動物意識與想法的分子,一開始都是植物的防禦工具:像是嗎啡、咖啡因、麥司卡林這樣的生物鹼,味道苦澀、含毒素,目的是阻止動物吃含有這樣生物鹼的植物,如果動物堅持要吃,就讓牠們中毒。但植物很聰明,在演化的過程中,它們知道直接殺死害蟲,不見得是最聰明的辦法。畢竟直接分泌致命的殺蟲劑會很快地汰弱留強,讓有抗藥性的害蟲群留下來,導致殺蟲劑失效。捨去直接殺死天敵,植物進化出更細緻、更狡猾的策略:用化學成分擾亂動物的思想,讓牠們困惑、失去方向,或是破壞動物的食慾──咖啡因、麥司卡林、嗎啡都滿有效地做到這點。
大多數植物所含的精神活性物質,一開始都是毒素,只是有時也會演變成相反的結果:引誘物質(attractants)。科學家最近發現,有數種植物在花蜜裡製造咖啡因,你絕不會想到植物在花蜜裡提供有毒飲料吧。這些植物發現,可以藉提供低濃度咖啡因,吸引蜜蜂等授粉的昆蟲一來再來;更妙的是,證據顯示,嚐了咖啡因之後,可以增強蜜蜂的記憶力,讓牠們成為該植物忠實、效率佳又勤勞的授粉者。這和咖啡因對我們的影響力差不多。
一旦人類發現了咖啡因、嗎啡、麥司卡林對他們的作用,只要能大量製造這些成分的植物,均獲得我們關注,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我們把它們的基因廣傳到全世界,擴大它們的棲息地,滿足它們的各種需求。今天,我們的命運和這些植物的命運交織糾葛在一起。雙方從原本互戰,如今結成一家親。
為什麼我們人類竭盡所能地要改變我們的意識狀態?為什麼要用法律、習俗、禁忌、焦慮來圍堵這普世的欲望?自從三十多年前,我開始書寫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以來,這些問題一直占據我的心思。當你把這欲望(改變意識狀態)和其他同樣向自然索討而滿足的需求──食物、衣著、住所、美貌等等,改變意識狀態的欲望似乎對我們的成就與生存,沒有太大的貢獻(就算有的話)。事實上,想要改變意識狀態的欲望,可能被社會視為適應不良,因為意識改變後可能讓我們陷入發生意外或是更易受到攻擊等險境。此外,這些植物的精神活性成分,許多都有毒;其他沒有毒的,如嗎啡,則會讓人容易上癮。
不過,如果我們對改變意識狀態的欲望是普遍的、是人類本能的需求,那麼改變意識狀態應該是利多於弊(風險),否則物競天擇,早就把吸毒者淘汰殆盡。以嗎啡為例,止痛的價值讓它成了幾千年以來,藥典中最重要的藥物之一。
能夠改變意識狀態的植物也能滿足人類其他需求。對於受困單調生活的人而言,我們不該低估這類植物的價值,因為其成分有助於刺激人腦生出新奇感受與想法,緩解無聊、增加娛樂性。有些藥物可以擴大世界的輪廓,不受當下措施的限制,這正是我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發現的現象。有利於提高社交能力的藥物,不僅能滿足我們,也理應能誕生更多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