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个人计算机联机让她可以改变电压、磁场与温度,计算机也会记录下她更动各种变数所带来的最微小变化。
她先是降低温度,一次降几分之一 K (绝对温度单位),然后开始施加更强磁场。让她惊讶的是,那些原子竟然排列得愈来愈整齐。于是她反过来调高温度,却发现原子继续排列整齐。不管她做什么,那些原子就是对外来干预置之不理。虽然她和罗森鲍姆已经除去结晶体的大部分磁性成分,但它就是不知道怎么搞的磁性愈来愈强。
真怪,她心想。高希决定收集更多数据,以确保结果正确无误。她反复做了六个月的实验,直到二〇〇二年早春完成计算机仿真才停止。一个晚上,她把仿真结果印成曲线图,然后拿来与实验数据的曲线图加以对照。两条曲线完全一模一样。所以,她在结晶体里看到的事情不是假象,而是真实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足以证明一切。她在图表上标示原子群应该出现的位置,让它们遵循基本物理定律。但是,却发现它们排列成线,完全依循自己的规律。
当天晚上,她给罗森鲍姆写了一封加密的电子邮件:“明天早上我有有趣的发现给你看。”第二天,他们检查她的图表。两人知道,图表上的数据只显示一件事情,那就是原子没理会高希的施压,而是只受到邻居活动的控制。不管她用多强磁场或多高温度去轰击原子,它们就是对来自外界的干扰视若无睹。
唯一解释就是结晶体里的原子有其内在组织性,行为就像一颗单一的巨大原子。他们带点惊讶地意识到,所有原子一定是纠缠在一起了。
量子物理学最奇特的观念是“非局域性”,诗意一点的称呼是“量子纠缠”。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发现,只要两颗次原子粒子(如电子或光子)接触过,就会永远保持连络,而且不管相距多远,仍会实时互相影响,用不着透过力或能的交换〖占典物理学认为物体要能互相影响,这一类交换是不可少的)。当两颗粒子发生“纠缠”,不管它们相隔多远,其中一颗的行为(如磁定向)都会永远影响另一颗。另一位量子理论的开创者厄文,薛定谔认为,非局域性现象的发现相当于量子理论的决定性时刻,是其主要资产和前提。
互相纠缠的两颗粒子可以比作一对双胞胎。任何双胞胎哪怕一出生即被分开,仍然会发展出相同的性格,而且终生维持心灵感应。即使两人一个住在科罗拉多,一个住在伦敦,素未谋面,仍然可能同样喜爱蓝色、同样是当工程师、同样喜欢滑雪。甚至其中一个在科罗拉多滑雪场摔断右腿的瞬间,另一个也在四千英里外的咖啡厅里摔断右腿。爱因斯坦拒绝接受非局域性的观念,不屑地称之为“远距离的幽灵活动”。他透过一个著名思想实验主张,这类实时的信息传递必须快于光速才能达成,而这是违背他的特殊相对论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速度可以快于光速(每秒186,282397英里),所以一物要影响另一物,光速是其发挥影响力的最大速度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