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念力的秘密:唤醒自己的内在力量

全球灵学社群(身心灵,新时代,新纪元,灵性资源,灵性资料,灵性书,灵性课,儒佛道),永久在线地址,终身包更新;

灵性书库(电子书籍)会员80元,全网课程合集(音频视频)会员198元,线上灵性分享会(入微信群)会员399元,如果想要加入会员,可以联系我,单本代找电子书的话,3元一本,微信:356508476


第一部 念力的科学

一个人是我们称为“宇宙”的整体的一部分,是一个被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部分。他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与宇宙的其余部分不同——但这只是他意识的一种错觉。

第一章 变动不居的物质

银河系中很少有地方比汤姆?罗森鲍姆实验室里那个氦稀释致冷机更冷。那是一个房间大小的圆形装置,有许多圆柱形管子,温度可以降低到只比绝对零度(即近乎华氏零下四百五十九度)高几千分之一度。换言之,比外层空间的最远处还要冷上三千倍。要达到这温度,需要让液态氮和液态氦先绕着致冷机流转两天,再用三个帮浦不停猛压入气态氦。由于几乎没有一丝热度,原子在致冷机里的前进速度慢如乌龟。在这么冷的环境下,宇宙的运动趋近于停摆,犹如是科学家制造的极冷地狱。

绝对零度是罗森鲍姆这一类物理学家的最爱。罗森鲍姆四十七岁便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杰出教授,并担任过“佛兰克研究所”所长。他是实验物理学家中的尖兵,喜欢探索“凝聚态物理”中无现象的极限,透过打乱液体和固体的基本秩序,研究它们的内在运作。在物理学中,你若是想知道某物的行为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不自在,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换言之是先打乱它的秩序(一般方法是加热或施加磁场),再去观察它是怎么反应,以及原子会选择哪一个自旋方位(又称磁定方向)。

大部分凝聚态物理学家都喜欢研究对称的系统,比方说结晶固体,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蛋盒里的鸡蛋。罗森鲍姆却偏偏喜欢无序的奇怪系统(传统的量子物理学家贬称这种系统为“脏污”)。罗森鲍姆相信,透过研究“脏污”,我们可以揭开量子宇宙未知的秘密。他乐于在这个没有地图的地域航行。正因为这样,他喜欢接受自旋玻璃的挑战。自旋玻璃是一种带有磁性的奇怪结晶体,近乎是一种流动缓慢的液体。与一般结晶体不同(一般结晶体的原子都是朝同一方向排列),自旋玻璃的原子皆我行我素,极端混乱无序。

使用极低温去减缓这种奇怪结晶体的原子的运动速度,让罗森鲍姆可以把它们看个仔细,逗引出它们的量子力学本质。当温度接近绝对零度,自旋玻璃的原子会近乎静止不动,开始表现出一些新的集体特质。他发现,一冷下来,这些原子就不会再像室温中的样子,即不会再各行其是,而是变得协调一致。

研究分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群体行为,对我们了解物质的本质至关重要。所以,对想展开发现之旅的我来说,罗森鲍姆的实验室无疑是最适合不过的起点。在这里,在超低的温度下,一切都以慢动作上演,宇宙最基本成分的本质说不定会因而被披露。我想要找到证据,证明物理宇宙的基本成分(它们被咸认为已经定型)是可以发生根本改变的。我也好奇,观察者效应之类的量子行为会不会发生在次原子的世界之外——即发生在日常生活的世界。古典物理学认为,世界所有的物体与生物都是固定的实体,只有透过牛顿式的“蛮力”,才可予以改变。但罗森鲍姆在他致冷机里取得的发现,说不定能提供重要线索,说明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与生物是可以由意念的能量所影响,甚至改变。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中的任何物理过程,必然是从较大的能量状态渐减为较小的能量状态。例如,投掷一块石头到河里会产生涟漪,但这涟漪会逐渐变小,最终停止。一杯热咖啡摆久了必然变冷。任何事物无可避免都会分崩离析,换言之,任何事物的旅程只有一个方向:从有序走向无序。

但罗森鲍姆相信,事情未必绝对如此。根据他近年对无序系统的研究,某些物质在某些环境下会违背“熵法则”,也就是变得更加紧密而不是更分崩离析,亦即可以从无序走向有序。

有十年时间,罗森鲍姆和他在佛兰克研究所的学生一直对一小块氟化锂钬盐进行实验。在他的致冷机里放着那样一片玫瑰色结晶,它不比笔尖大,被包裹在两层铜线圈里。罗森鲍姆对自旋玻璃做过许多年实验以后,被这种地球上最自然的磁性物质所吸引。因为当它的内部结构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变成一种无序物质之后,最是适合用来研究无序状态。

氟化锂钬盐由钬结合氟和锂(周期表里的第一种金属元素)而成。结合出来的氟化锂钬盐是种高度有秩序的物质,每一个原子就像微型罗盘一样,全都指向北方。罗森鲍姆蓄意破坏盐块的结构,交代助手一次一点,挖掉里头许多的钬原子,改放入钇, 一种不具天然磁力的银色金属元素),最后得出奇怪的合成物,称为“四氟化钇锂钬”。

在除去合成物几乎所有的磁性成分后,罗森鲍姆创造出一种类似自旋玻璃的混乱状态,里头的原子全都各行其是。他透由非计划性的方式,创造出诡异的新台成物,灵活地操作类似钬这种元素所拥有的基本特性,这过程有点类似最终以物质来控制物质本身。靠着这种新的自旋玻璃台成物,罗森鲍姆几乎可以全凭喜好改变合成物的特性:让所有原子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或是以某种随机模式冷冻它们。

然而,罗森鲍姆的无所不能却碰到了限制:他无法使他的合成物遵守基本的热力法则。

不管他把致冷机温度降得多冷,里面的原子就是拒绝排列整齐,犹如一支不肯齐步走的军队。如果说罗森鲍姆对自旋玻璃来说是万能的上帝,那合成物就是不听话的亚当,倔强地拒绝遵守上帝设定的根本大法。

对这种奇怪现象同样好奇不已的是罗森鲍姆的女学生莎亚坦尼?高希——一位有明日之星架势的博士候选人。高希是印度裔,以一级荣誉学位毕业于剑桥大学,然后在一九九九年选择了罗森鲍姆的实验室进行博士研究。她几乎马上就得到了温策尔奖——这奖项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每年一度颁给最优秀的第一年教学研究助理。高希年仅二十三岁,一头浓密黑发,乍看性格腼腆,但科学才华却让同侪与老师惊艳,有本领把复杂的物理学观念讲解得清楚明白,让大学部的学生亦能理解。温策尔奖设立二十五年来,她是第二位获奖的女性。

根据古典物理学的定律,对一物质施加磁场,会打乱其原子的磁排列。而物质受磁场影响的程度被称为该物质的“磁化率”。一般情形是,如果无序的物质受到磁场影响,通常会反应一段时间,激烈程度上升到一个水平后便稳定下来,再随着温度降低或磁场到达磁饱和而下降。这时,原子将无法再按照磁场的方向蹦跳,速度也会减缓。

在高希进行的第一轮实验中,四氟化钇锂钬的原子一如预期,在受到磁场的影响下变得非常狂野。不过,随着高希把磁场增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把频率调得愈高,原子蹦跳得愈快。犹有甚者,原本漫无秩序的原子竟开始指向同一个方向,就像是正在集体行动。然后,二百六十颗原子形成“摆荡”,同时朝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旋转。不管高希再怎样加强磁场,原子彼此就是顽固地排成一线。这种自我组织持续了十秒。

起初,高希和罗森鲍姆猜想这种奇怪反应是剩下的钬原子在作怪。众所周知,钬是世界上少数几种长程内力磁力最强的物质之一,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它的磁力在数学上是存在于另一个向度。罗森鲍姆虽然不清楚要怎么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还是把结果写成报告,发表于二〇〇二年的《科学》期刊。

然后,罗森鲍姆决定要做另一个实验,以确定是结晶体里的何种基本成分让它无视外来影响。他放手让自己的聪明女学生去设计实验,只建议她建立三度空间的计算机模型仿真实验结果。在对极微小物质进行实验时,物理学家必须仰赖计算机仿真来印证他们在实验中目睹到的结果。

高希花了几个月撰写计算机程序,建立模型。她计划透过两种扰乱方式——更高温度和更强磁场——去多了解四氟化钇锂钬的磁化率。

她把四氟化钇锂钬放在一乘二英寸大的铜托盘里,绕以两个铜线圈,一个是梯度计,用以测量它的磁化率和个别原子的旋转方向,另一个线圈则用来防阻任何外来磁力的穿透。

与个人计算机联机让她可以改变电压、磁场与温度,计算机也会记录下她更动各种变数所带来的最微小变化。

她先是降低温度,一次降几分之一 K (绝对温度单位),然后开始施加更强磁场。让她惊讶的是,那些原子竟然排列得愈来愈整齐。于是她反过来调高温度,却发现原子继续排列整齐。不管她做什么,那些原子就是对外来干预置之不理。虽然她和罗森鲍姆已经除去结晶体的大部分磁性成分,但它就是不知道怎么搞的磁性愈来愈强。

真怪,她心想。高希决定收集更多数据,以确保结果正确无误。她反复做了六个月的实验,直到二〇〇二年早春完成计算机仿真才停止。一个晚上,她把仿真结果印成曲线图,然后拿来与实验数据的曲线图加以对照。两条曲线完全一模一样。所以,她在结晶体里看到的事情不是假象,而是真实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足以证明一切。她在图表上标示原子群应该出现的位置,让它们遵循基本物理定律。但是,却发现它们排列成线,完全依循自己的规律。

当天晚上,她给罗森鲍姆写了一封加密的电子邮件:“明天早上我有有趣的发现给你看。”第二天,他们检查她的图表。两人知道,图表上的数据只显示一件事情,那就是原子没理会高希的施压,而是只受到邻居活动的控制。不管她用多强磁场或多高温度去轰击原子,它们就是对来自外界的干扰视若无睹。

唯一解释就是结晶体里的原子有其内在组织性,行为就像一颗单一的巨大原子。他们带点惊讶地意识到,所有原子一定是纠缠在一起了。

量子物理学最奇特的观念是“非局域性”,诗意一点的称呼是“量子纠缠”。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发现,只要两颗次原子粒子(如电子或光子)接触过,就会永远保持连络,而且不管相距多远,仍会实时互相影响,用不着透过力或能的交换〖占典物理学认为物体要能互相影响,这一类交换是不可少的)。当两颗粒子发生“纠缠”,不管它们相隔多远,其中一颗的行为(如磁定向)都会永远影响另一颗。另一位量子理论的开创者厄文,薛定谔认为,非局域性现象的发现相当于量子理论的决定性时刻,是其主要资产和前提。

互相纠缠的两颗粒子可以比作一对双胞胎。任何双胞胎哪怕一出生即被分开,仍然会发展出相同的性格,而且终生维持心灵感应。即使两人一个住在科罗拉多,一个住在伦敦,素未谋面,仍然可能同样喜爱蓝色、同样是当工程师、同样喜欢滑雪。甚至其中一个在科罗拉多滑雪场摔断右腿的瞬间,另一个也在四千英里外的咖啡厅里摔断右腿。爱因斯坦拒绝接受非局域性的观念,不屑地称之为“远距离的幽灵活动”。他透过一个著名思想实验主张,这类实时的信息传递必须快于光速才能达成,而这是违背他的特殊相对论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速度可以快于光速(每秒186,282397英里),所以一物要影响另一物,光速是其发挥影响力的最大速度极限。

然而,现代的物理学家却证明了光速并不是次原子世界的速度极限。例如巴黎的艾伦?阿斯贝特和同僚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从一颗原子中激射出两颗光子,结果发现其中一颗光子的测量值会影响到另一颗光子的位置,致使两者的自旋或位置变得相同或相反——IBM物理学家査尔斯?班尼特称之为“反运气”。两颗光子个断持续对话,只要其中一颗发生变化,另一颗就会呈现完全相同或相反的变化。今天,即便是最保守的物理学家,也大多承认次原子世界具有非局域性的性格。

大部分量子实验包含着若干“贝尔不等式”的测试。这个著名实验最早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作出,他发展出一种实用方法,让人可以测试量子粒子如何运动。这个简单的实验是让两颗量子粒子先接触,再分开它们,然后对它们加以测量。这就好比让一对叫特德和瑞香的夫妻先结婚再离婚。而根据一般的常识,瑞香离婚后做什么事照理完全不受特德影响。

做这实验时,贝尔本预期一颗粒子的测量值会大于另一颗,从而证明其为“不等”。然而,得出的结果却是两个测量值完全相同,换言之,他的不等式被“违反”了。两颗量子粒子虽然相隔遥远,却像是有根隐形电线连接着似的,让它们彼此模仿。自此以后,物理学家明白,每当出现贝尔不等式被违反的情形,就意味着两者之间发生了纠缠。

贝尔不等式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有深远含意。接受非局域性是自然界的一个事实,等于承认维系我们世界观的两块基石是错误的。这两块基石是:一、事物需要时间和空间作为中介,才能互相影响;二 、粒子(就像瑞香与特德)以及由粒子构成的事物彼此是独立存在的。

虽然现代的物理学家承认非局域性是量子世界的特征,却又认定这种奇怪而反常识的性质不适用于大于光子或电子的任何东西。只要一到原子或分子的层次对物理学界来说这属于“宏观”的层次,宇宙就会开始守规矩,按照牛顿的三大定律运作,变成是可预测和可测量的。

不过,凭着指甲大小的结晶体,罗森鲍姆和他的女高足就粉碎了这种描述。他们证明了像原子这样的“大东西”也是非局域性地彼此联系的。之前从未有这个规模的量子非局域性被证明过。虽然样本只是一小片结晶体,但对次原子粒子而言,它却像是一栋富丽堂皇的乡间别墅,里面住着一百万兆(1018)颗原子。罗森鲍姆平常不喜欢对他不能解释的现象妄加猜测,却仍然意识到,他们发现了某些极不寻常的事情。在我看来,他们事实上是发现了念力的一个机制:他们证明原子(即物质的基本成分)一样可以受非局域性力量的影响,证明大如结晶体的东西一样可以不遵守牛顿的游戏规则,反而会像量子层次的物质那样,不需要中介力量即保持着看不见的互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