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有一句座右铭: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他十分注意网罗和培植各类人才,其幕府享有“神州第一幕府”的称号。到过太平天国的容闳在描绘湘军大营人才盛况时说:“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幕府80余人中,后来位至总督、巡抚、尚书等二品以上大员的就达三十人,如李鸿章、李翰章、左宗棠、刘蓉、唐训方、彭玉麟、钱应溥、沈葆桢、丁日昌等。幕府还孕育了一批外交人员,如先后出使英、法、比、意的大使薛福成,出使英国的公使郭嵩焘,出使西班牙、德国的参赞黎庶昌等。一些知名的科技人员,如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等,也被延入麾下。曾国藩识别、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曾国藩善于“以相取人”。《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其得意门生李鸿章称颂说:“知人之鉴,并世无伦。”甚至连对手石达开也承认:“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曾国藩很大程度上摒弃了相学中的神秘主义和江湖色彩,重神而兼顾形,重常而辨别奇,重理而指导术,特别强调人的精神和气质。他通过多年实践,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完成了一部鉴人专著《冰鉴》,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集中国历代相术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相术流派中“书房派”的代表作。《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氏王朝兴衰史》说:“凡有重要人事安排,他必先招榜上有名者,观察其相貌气色,然后再做选用与否的决定。其相人之法得自曾国藩学说之处甚多。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是谈气观相的一代宗师。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
《冰鉴》原文虽只有寥寥的2269字,但在考辨人才上,颇有实用价值,也有着一定的科学性,是人力资源中国化、本土化的适用教材,对政府、军队、企业等各级领导者识别、储备、选拔、培养人才大有帮助。
不过,对于《冰鉴》,现代人读起来颇为吃力,更难懂的是书里讲述“神骨”、“情态”、“容貌”等好坏的标准。如什么样的骨相、面相算是好相,好的标准又在哪里?又如曾氏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究竟蕴含着哪些宝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