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第一部分 无意识
来到暗处
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说了算,这样的想法纯属一厢情愿。事实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根据无意识心灵的适当运转来行事,而我们也必须相信,它不会辜负我们。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自我和无意识
那首恼人的歌曲又在简的脑海里响起来了。简已经好长时间没听到这段曲调了,而现在她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此刻她正走在人行道上,打算前往办公室,迎面而来的女士朝她微微一笑,这令简的情绪瞬间好了起来。她继续往前走,在经过一家咖啡店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饥饿。这让简想起她今天还要去验血。她的医生叮嘱她,在验血前的12小时内要禁食,不能吃也不能喝,所以今天她没吃早饭。这已是简本周内第二次尝试去验血了。昨天她吃掉半个松糕的时候,才突然记起验血这回事。哪怕到了今天,她还是好想走进这家咖啡店,去买个面包圈。
简继续朝前走着,这时她注意到自己心中渐渐升起了一股焦虑感。她思考着这股焦虑感可能的来源,然后想起上午晚些时候她需要跟一位愤怒的客户开会。简的公司未能及时交付这位客户订的货,这不是简的错,但简是负责向客户道歉的那个人。片刻之后,简脸上的愁容消失了,因为她想到了缓和局面的好办法。
脑海中响起的歌声,有所提升的情绪,突然袭来的饥饿感,需要验血的记忆,想吃东西的渴望,对会议的焦虑,解决难题的好想法——简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做出的这些反应全都发生在她的头脑内部。但它们都是不请自来的反应。也就是说,简并非主动做出了这些反应。情绪、回忆和灵感都在我们有意识的控制之外。它们是不请自来的客人,有时候会受到我们的欢迎,有时候则不会。但如果简的这些反应不是由她唤起的,那它们是由谁唤起的呢?
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得先仔细瞧瞧头脑中的那个熟悉的部分,也就是使用“我”(I)这个词的时候所指的那部分。
“我”这个词的拉丁语说法是ego。在英语中,ego一词隐含着负面的意思,往往和“自负”联系起来。但是在拉丁语中,ego是中性的,它简简单单地对应着“我”这个词,仅此而已。精神病学家将ego作为“我”的专业术语来使用,指的是诸如“我喜欢那部电影”中的那个“我”。他们之所以使用这个专业术语,是因为“我”并非我们的大脑中唯一的人格。大脑中还有许多人格,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它们却深刻地支配着我们的生活。
“自我”[注]被称作“意识”,因为它是人们的头脑中能被意识到的那个部分。人们可以意识到自我,却无法意识到剩下的部分,因为人们通常不能直接体验这个部分。所以,当无意识同自我相互作用时,我们会觉得无意识像是一股来自外界的力量。我们在头脑中经历的一切似乎并非全然由我们所说的那个“我”引发。
即精神病学家口中的ego。
在处理能力上,自我比不上无意识。自我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而无意识拥有可以并行工作的回路,能够同时应对多项进程,因此也就有能力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在上班的路上,简的无意识在不断将她所经历的种种事件传递给自我,与此同时还能处理大量别的任务。简的无意识还在同数百万条肌纤维相互协调和配合,这些肌纤维是她所需的物质,它们帮助她维持身体平衡,驱动她沿着人行道前行。无意识还控制着简的心率和呼吸,以保证氧气流量足够。此外,无意识精心安排着激素的分泌,督促这些激素进入血液。无意识还处理着外在环境中的光子[注]和双眼的光感受器互动所产生的信号,将电化学活动中的峰值转化成视觉画面。
电磁波(包括光)具有量子特性的最小能量单元。——编者注
人类的意识每秒可以处理10到60比特的信息,具体的数值要取决于它正在做什么。为了更好理解,这么说吧,读眼前这个句子需要你每秒处理大约45比特的信息。这就没给其他事情留下多少余量了。如果你想继续阅读本页内容,你就不可能在读的同时思考做什么晚饭了。但此种局限只作用于我们头脑中有意识的部分,大脑在整体上可以从事的精神活动要多得多。大脑每秒能驾驭超过1100万比特的信息。就处理信息的能力来说,无意识要比意识强上50万倍。意识就像是一艘小船,漂浮在浩瀚的黑暗海洋之上。这片海洋充满生机,而海面之下有一股力量在向上推着这艘意识之船。
当简走在上班的路上时,她头脑中的意识部分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除了负责觉察正在发生的各种事情之外,简的自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要抵抗心中的诱惑,不让自己走进那家咖啡店买面包圈。头脑中的意识部分,也就是被称作“我”的那个部分,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要小于我们所认为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很重要。意识负责的事件之一便是评估从无意识中浮上来的本能冲动,然后决定是否要响应这股冲动。
我们在自己的大脑中并不孤独,这样的想法接受起来确实不容易。当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注](无意识研究的早期开拓者)声称大部分精神活动发生在意识之外的时候,他遭到了人们的强烈反对。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人坚信精神活动和意识完全就是一回事,他们很难接受有些思考活动并没有意识参与的这个事实。然而,自此之后,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无意识的存在。研究人员测量了无意识的作用,评估了无意识对我们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遍布各处,有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你或许意识不到自己有多么依赖无意识。无意识的作用颇广,在你做各项家务时协调身体的各个部分便是其作用之一。在信息处理这方面,无意识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问你,纽约市一共住着多少人,你大概会上网搜索来寻求答案。这个时候,从你打开浏览器到双手敲击键盘输入问题,你做的每一步都是有意识的、能感知的。相比之下,如果我让你说出你母亲的姓氏,你会毫不费力地想到答案,但你没办法解释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答案就这么冒出来了。
说话的时候也是如此。你能意识到自己想说什么,但具体说出来的词需要依靠无意识来提供。大部分时候,你的无意识会配合,但事情并不总是如此顺利的。比如有时候,话到了嘴边,我们却怎么也想不起这句话的内容。这个时候,自我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可无意识不肯配合,不把具体的词送上来。
而有时候,无意识又会把自我不想要的词送上来。送上来的言语可能冷漠麻木,可能不完全正确。在这种时候,自我可以行使自己的否决权,然后试图找些不同的话来说。无意识送上来的话偶尔会跟自我想要的话大不相同,而自我却未能注意到这一“内容调包”。这种现象被称作“弗洛伊德式失言”。这表明无意识是有自己的意图和打算的。
曾经有一位大学教授,他不怎么受班上的女生喜欢。女生感觉教授偏爱男生,而教授强烈否认此项指责。后来双方在某次事件中产生了争执。在某次考试之前,教授写了一份考试说明,其中有一句“考生需要准备好答题用笔”(A pen is required for this test.)。起码他想写的是这句话。然而很不幸,他最终写出来的句子是“考生需要准备好阳具”(A penis required for this test.)。在pen(笔)和is(是)之间不小心少了个空格,这两个词就组合成了penis(阳具),这似乎证明学生们的怀疑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