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老子其人其書
漢代司馬遷(約公元前一四五|八六年)所著《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向來是學術界藉以了解老子生平的主要依據文獻,本書亦以之為基準,在此綜合整理如後: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東周的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由於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曾向老子問禮,故可推知老子應較孔子年長,但是無從確知其生卒年,有學者推測約為公元前五八○|五○○年。
老子在當時定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的周天子朝廷中,擔任「守藏室之史」,此一職位相當現今國家圖書館館長。任職甚久,眼見周王朝日益衰微,因而離去。將出關(學者通常認為是函谷關)時,守關的官員要求他著書,他因此寫下一書,分為上下篇,約五千多字。著作完成,老子便離去。此後,再也無人知曉他的行蹤。
《老子》又稱《道德經》,這是因為老子著作的上下篇,上篇始於「道可道,非常道」,下篇則始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人們取上篇的「道」字,稱上篇為〈道經〉;另取下篇的「德」字,稱下篇為〈德經〉,並且合稱為《道德經》。古本《老子》是否分章,無法確知,現今通行的魏.王弼(公元二二六|二四九年)注本暨河上公(無從確知其時代,學者通常認為其人的年代較王弼晚)注本,都分為八十一章。
一九七三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的「漢墓」出土許多帛書,其中包括《老子》的帛書甲本與乙本。這兩種版本互有異同,也都各有殘損,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而且也都沒有分章。另外,甲本無避諱,乙本避「邦」字諱,說明兩本抄寫時代不同。甲本抄寫在劉邦稱帝(公元前二○六年)之前,乙本抄寫在劉邦稱帝之後。
一九九三年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戰國楚墓」出土許多竹簡,其中有三種《老子》的摘抄本,分為甲、乙、丙三組。摘抄本的字數只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其中丙組的文句與帛書本、通行本較為接近。另外,專家認為甲組較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寫時代距離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
雖然現今有上述之新出土資料,但是研讀老子全書仍以通行本為宜。由於學術界一致公認通行的王弼注本優於河上公注本,因此本書即依王弼注本進行說明。
二、本書簡介
本書介紹老子,首先是以「前言」,介紹「老子其人其書」以及本書的大概內容。
接著是依序介紹老子八十一章正文。每章介紹的方式,都是先在章名之下,嘗試提出老子之所以書寫此章的緣由,也就是老子察見了什麼問題,或欲解決什麼問題;其次,列出此章原文中的第一段敘述;其次,針對這段敘述,若有字義須加以解釋,則解說之;其次,說明這段敘述的文字字面之意;其次,詮釋這段敘述涵藏的義理。爾後,再列出此章原文中的第二段敘述,再依序說明字義、這段敘述的字面之意、義理。依此類推。
關於《老子》書中的思想,有學者認為其中包括「宇宙論、人生哲學、政治思想」等範疇。不過,或許也可了解為:書中論及萬物之生成、人生之修養、政治理想的敘述,都是老子藉之以說明「道」的記載。換言之,「道」是全書的主旨,由於「道」不遠人,它無所不在,處處皆在,是人們生命的真實,也是人們存活之環境的真實,所以老子藉由生活中的任一面向,隨時舉例,以向讀者揭示「真實」,也就是揭示「道」。
本書詮釋老子義理,並不僅只停留在文字之字面,因此與學者們通常依從文字之字意所進行的解釋,不盡相同。然而本書並未標新立異,而是跟隨「道」不執著的流動本質以及渾全不割裂的整體性質,說明老子埋藏在字裡行間的洞見與智慧。試想老子開宗明義,書首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揭示語言文字僅僅指向「意」,並不等於「意」。亦即「言」與「意」不能劃上等號,也就是《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因此,本書不僅只停留在文字字面,而是跟隨「道」的性質進行說明,是否悖離抑或相應於老子,即留予讀者思考。
本書以淺白文字進行說明,深信有助於讀者突破常識的片面知見,了解老子記錄的「真實」,進而明瞭老子不是一般大眾所誤會的消極遁世、權謀陰險、苛薄殘忍、反知識、反文明,而是時時和盤托出,指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