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高敏感是種天賦

(身心灵,新时代,新纪元,灵性资源,灵性资料,灵性书,灵性课,儒佛道)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第1章

遲鈍世界裡的「高敏感族」

全世界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高敏感族。

高敏感族絕不是一種病。這個概念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專家伊蓮.艾融博士在一九九六年所提出。正如人類有男性與女性兩種性別,艾融博士只把人區分為「高度敏感型(HSP)」跟「積極進取型(TOUGH)」兩種。這個分類不僅適用於人類,亦適用於其他高等動物。但我認為,人格特質的分類,實際上又比性別概念的差異更加複雜。

高敏感族經常遭受不當的低度評價

「高度敏感」這個名詞,從過去到現在都曾被污名化貼上各種標籤,例如「被壓抑的」、「愛操心」、「靦腆害羞」、「神經質」,更惡劣的形容字眼還有我小時候聽過的「這孩子神經有問題」。

現代社會大多認定活潑外向、積極進取的人「比較健全、也比較有價值」,而較不欣賞高敏感族典型的「低調內斂、深思熟慮」。的確,積極的人精力旺盛,容易獲得機會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種思維模式同樣深植在心理學的世界。心理學中人的性格分析有五因素模型1,分別是:「神經質」、「外向性」、「經驗開放性」以及「勤勉審慎性」、「友善性」。

人們經常以下列文字來描述外向性:「溫暖」、「渴望與人交流」、「控制支配」、「有活力」、「追求刺激」、「正向的情感」。

我想定義出這種人格特質分析的,恐怕是個外向的人吧。這項性格分析指標其實忽略了內向或敏感者普遍擁有的優點—「豐富的內在世界」與「對事物極具思考能力」。有百分之三十的高敏感族是外向者,但他們有許多特徵與內向者一致。

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在不同時代或文化背景下如何被描述及評價,都會為人們帶來重大的影響。身處於現代的社會偏見,也不難想見為何大多數內向或敏感者會為自尊心低落所苦了。而艾融博士為世人闡述了敏感特質的全新定義,我也想藉此機會向她致謝。

根據艾融博士的說法,高敏感族不只比一般人容易感到驚恐,他們也比一般人更敏銳地感受到喜悅,他們是天生擁有特殊才能的一個族群。或許,從現在起,他們會發現自己過往從未察覺的新氣質。

良好的環境,最能讓高敏感族發揮能力

但我要說的是「高度敏感」並非新發現的特質,我們只是把它跟過往的「內向」區隔出來,獨立成一個名稱。艾融博士也說:「在發現高達百分之三十的高敏感族具社交性的事實之前,外界總是把『內向』與『高度敏感』畫上等號」。

高敏感特質就像我先前提過的,常以「被壓抑的」、「愛操心」、「靦腆害羞」、「神經質」這類形容詞一筆帶過。但上述形容詞講的不過是這些高敏感族,在不熟悉環境中未得到充分支援時,也就是在不安的狀況下,比一般人所表現出來的更強特徵罷了。

艾融博士形容,高敏感族是融合了各種不同特徵的一群人。諸如:「有良知的」、「很有創意」、「容易獲得靈感」、「容易受他人影響」、「很有同情心」等等。儘管這些特徵可能會為人生帶來負面影響,但這些特徵同時也是成就創造力、同理心與親密感的來源。人們經常會忽略一個事實—在安定環境中,高敏感族較一般人更容易感覺到幸福。

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研究結果佐證了高敏感族在不安的環境下很容易遭遇困難;但在合適的環境下,他們比非敏感族更能享受當下。

曾有研究發現,在困難的環境下較一般孩子反應更為激烈2的孩子(意指感受性較敏銳),若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會比一般孩子容易生病,也較容易遭遇意外事故。但相對地,若這些孩子成長在普通環境,他們會比一般孩子更不容易生病,也極少遭遇意外事故。(Boyce等,一九九五年)

艾融博士為高敏感族成年人進行腦部電腦斷層掃描,並研究大腦面對刺激時的反應。(這個研究結果曾於於二○一四年國際科學雜誌《Brain and Behavior》公開發表。)

研究進行方式是把看起來很高興的人的臉部照片,跟看起來很悲傷的人的臉部照片給十八名受測者看,並同步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發現,高敏感族大腦中負責掌管同理心的鏡像神經元3,活化程度較其他受測者要來得高。相較於他人,高敏感族對正面或負面情感都非常容易受到影響。實驗中不僅有陌生人的照片,也有受測者配偶的照片,而高敏感族看到配偶面帶笑容的照片時反應最大。

由於fMRI功能性磁振照影的檢查費用非常昂貴,艾融博士的實驗只能測試十八位。但儘管受測者人數不多,我仍確信這項實驗的結果說明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事實—實驗的結果與我自己觀察到的高敏感族特徵相當一致。

我對其中一項研究結果—高敏感族的大腦看到配偶很開心時的反應最大這點,感到非常欣慰。因為它推翻了「高敏感族只會在危險或不熟悉的環境下,表現出與旁人截然不同的激烈反應」的論點。如同艾融博士的研究也強調了高敏感族不光受到負面刺激有反應,他們對正向體驗也同樣表現出強烈的反應。

那麼,是不是真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高敏感族呢?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傑洛姆.凱根的研究,每五百名嬰兒中約有五分之一會出現比其他嬰兒更強烈的反應。但我們是否就能斷言,這就是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高敏感族的證據?想當然耳,事情可沒這麼單純。原因在於,凱根教授選擇的受測者大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中產階級女性的寶寶。這已先行排除了懷孕期間與分娩時有問題的案例。如果凱根教授改從全美人口隨機抽出受測者來進行實驗,出現激烈反應的寶寶比例數字或許也會不同。

艾融博士版的高敏感族自我評估量表委請數千名美國人來填寫。統計結果顯示,高敏感族的比例約占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艾融博士為自我檢測量表設計了二十三道題目。若受測者有十二題以上回答「是」,就有可能是高敏感族。這份量表可以在艾融博士的個人網站上找到。不過,這份問卷有兩個問題點:

第一,檢測題目的內容並不精準。我曾試著讓客戶(諮商對象)填寫這份自我檢測量表。但許多人填到一半會對其中的問題感到困惑,例如:「『我似乎會去留意周遭環境的細微變化』是指……?」當中也有好些問題不易回答。因為半數以上問題都是這類語焉不詳的問法,相對地,不同填寫者的答案也會有所差異。

第二,艾融博士的研究調查僅由自我檢測量表構成。而所謂的自我檢測,其實也就是自我評價。

回答者的行動本身就不具任何客觀的評判基準。而他們作答時只會去判斷自己是否認同這些選項,或是否容易從選項中投射進自己的情感。再者,也沒有人會去徵詢家人或朋友是否認同回答者的判斷,這便造成了檢測結果上的差異。有些回答者會選那些「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好」的選項,但也有些回答者因為含蓄,所以選擇的答案大多偏向保守。

另外,高敏感族很容易累積心理上的負擔。他們經常會卡在「我真的符合這個選項嗎?」這樣自問自答的過程而精疲力竭,最後只想趕快結束這一切而已。

艾融博士的自我檢測是以訪問北美區域居民的內容為基準所製作的,當其他區域的人在填寫這份量表時,自然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就我的觀察,丹麥女性對高敏感族多半持正面看法,超過十二題都回答「是」的人並不在少數。

我所設計的自我檢測量表是實際與高敏感族們深談下衍生的產物。這份量表已由北歐國家許多高敏感族或心思敏銳感受力特別強的人們實際測試。

但無論如何,我設計的自我檢測量表跟艾融博士的版本一樣,它只是一份自我檢測表。如果未來有人能設計出一套不需本人作答的檢測方式,或許就能搞清楚高敏感族的實際人數究竟是高於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或是低於這個數值吧。

不過,我倒不認為這個推估數值是完全錯誤的。瑞士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分析心理學創始者卡爾.榮格亦曾提出「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內向者」,而內向性格與一般被認定的敏感者之間也存有許多共通點。其實,我從沒懷疑過高敏感族是少數派這件事。因為如果高敏感族不是少數,那身為其中一員的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我好像跟其他人不太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