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生命花在睡眠,十年花在童年,二十年花在老年,剩餘的二十年大多耗在悲傷、抱怨痛苦與易怒中,以及數百種生理疾病的摧毀。接受老年及死亡為生命的一部分,是令此生具有意義的關鍵。
如果以為死亡幾乎不會發生,我們將只會製造更多的貪婪和麻煩,有時甚至會蓄意傷害他人。當我們細看國王、君主等偉大人物如何建造巨大的宮殿及城牆,可以看到他們內心深處有一種永恆活著的想法。這個自欺的結果,只會為他人帶來更多痛苦和麻煩。
即使是對不相信未來世的人而言,思索實相仍然具有建設性、助益,也符合科學。因為人、心意,以及一切其他所造的現象,每個剎那都在改變,所以一切都有可能改觀。如果情境不變,它們將永遠保留痛苦的本性。我們一旦知道事情總是在改變,即使正經歷困難,也會因為知道情境不會永遠如此,而獲得慰藉,因此不需覺得挫折。
好運也不會恆常,因此,當事情順利時,太執著也沒有用。「事情是永恆」的這個觀點,會摧毀我們,即使我們認為有未來世,但因為這一世佔據了我們所有的心力,未來世就會變得不重要。當我們的生命具足了時間和方便做有益的修行時,「事情是永恆」的這個觀點,會荒廢大好的修行機會。無常的觀點才有幫助。
覺知無常,需要戒律,也就是馴服心的訓練,但這並不意謂從外在來控制或懲罰。戒律並非禁令,而是當長期與短期的利益相衝突時,為了長期的利益而犧牲短期的利益。這是自我的戒律,從對「業」(karma)因果的確立所產生。例如,我最近生病,為了讓胃恢復正常,我避免吃酸的食物和冷飲,雖然它們很好吃,而且讓人很想吃。這類戒律意味著保護。同樣地,思索死亡,要求自我紀律和自我保護,而不是懲罰。
人類具有創造好事的一切潛力,但是需要自由和解放,才能全然發揮;極權主義則會令這個成長窒息。從好的方面來說,個人主義表示我們不期待外在某件事或等待命令,而是主動創造開端。佛陀經常呼喚「個人解脫」,意謂自我的解脫,而不是透過組織。自由和個人主義都需要自我戒律,如果因為煩惱的情緒而予以濫用,將會有負面的果報。自由,必須伴隨自我的戒律。
拓展你的觀點
從佛教徒的觀點來說,一切目標的至高點,就是為了有能力幫助廣大眾生成佛;中等的成就則可以讓我們從生、老、病、死的痛苦循環中解脫出來;而較低、但依然珍貴的成就,是對未來世的改善。從生命的逐漸改善中可以達到解脫,依此最終可以達到證悟。我們要將觀點擴大到包含未來世,經由全然了解自己痛苦的情景,然後將觀點從這一世深入,包含到生生世世的痛苦循環,也就是被稱為輪迴或娑婆的世界。最後可以將這種了解延伸到他人,也就是經由慈悲的願望,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從痛苦和造成痛苦的原因中解脫出來。這份慈悲,驅使我們渴望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