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错了。我上面所引的T. S. 艾略特的话要更智慧一些:“我之终点即我之起点。”的确如此。
我之前做过一次全周期的超越冥想修习。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南非第一次学习这项技术,然而混乱的日常生活让我半途而废了。三十五年后(2008年),我受到一位年轻患者的挑战而重新开始修习超越冥想,自此以后我一直有规律地修习冥想。在看到自己获益于冥想后,比如降低了焦虑和反应性,我开始向我的一些患者推荐这项技术。许多人体验到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更深刻的结果。在深入研究众多关于超越冥想的文献后,它的种种益处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促使我再写一本关于它的书。
尽管《超越》和《超级心智》都在探索超越冥想的效果,但前一本书主要讨论它对身体和情绪健康的益处,尤其是对具有焦虑、抑郁、成瘾、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的患者。相比之下,这本书不仅探讨了超越冥想给我们的任务驱动型生活带来的益处,还探讨了它实际上如何产生一种新的意识状态——“意识”一词对科学家来说可能有点麻烦,但非常适用于我所要描述的体验。
超越冥想的创始人是瑜伽士玛哈里希·玛赫西(Maharishi Mahesh),他勾勒了几种意识状态——三种受到广泛认可的状态(清醒、睡眠和梦)和其他四种状态,我将其他四种总结在下面的表1中,并在注释1里做了更详细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