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意义的追寻

(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第一章意義是什麼?

「鳥兒在暴風雨之後歡唱;

 為什麼人們在陽光尚且普照著的時刻卻不能盡情地享受快樂呢?」

——羅絲.甘迺迪(Rose Kennedy)

我的導師與共同作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一九七五年時曾經說過:「我們不需要把死亡視為一種悲慘的或帶有毀滅性的事件,事實上,它可以是我們生命中和文化上,最正面、最有建設性和創造力的元素之一。」然而大多數人的感受卻不是如此。

在我的某一場講座上,我問台下的觀眾:「誰曾經有過陪伴親友臨終過程的經驗?」很多人舉起了手。我選了其中一個人,詢問他的經驗。他說,目睹父親的死,是他一生中最具創傷性的經歷,至今都仍揮之不去。另一個人則說道:「我的父親也過世了。他過世的那一刻,是我們全家人曾經共享的最有意義的一刻。」

這兩位男士都失去了摯愛的父親,兩位也都深深地感到哀慟。然而其中一人卻從中得到了意義,有了前進的動力,另一個人卻覺得這一切毫無意義可言,只留下創傷。

凡人終須一死,對一個家庭來說,死亡是充滿意義的,而對另一個家庭來說,卻只是無盡的創傷。哀慟是因為失去而產生的自然感受。某些死亡具有創傷性,當家屬必須目睹逝者臨終前的肉體痛苦、醫療程序的折磨,或是因為死亡來得太突然,比方說自殺、他殺、交通意外、自然災害,或是其他災難事件、暴力,或種種其他因素,這些都形塑著我們喪親的經驗。創傷永遠混合著哀慟的成份,但是哀慟卻不必然是創傷性的。

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影響著我們如何體驗死亡與哀慟:年紀(包括我們自己的年紀,與離世的人的年紀)、死亡是否在預期之中、以及死亡的方式。同樣也有許多不同的因素會決定我們如何繼續往前進——或者不再前進。看見死亡之美的人,已然找到了一種有意義的觀看死亡的方法。而因為哀慟而深陷在看似無止盡的折磨之中的人,則認為死亡是如此斷然地空洞而無意義。然而,就算是蒙受了最糟糕的損失與受苦,也不是一定非得如此看待的。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l)的經典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像是一盞明燈,指引了在悲劇中迷途,找不到意義的人。他的洞見來自於多年囚禁於納粹集中營裡的遭遇。法蘭可在著作中提到,即便是最糟糕的處境,我們每個人都還是能夠選擇要如何回應。「我們這些從集中營裡倖存的人,都一定能記得這樣的場景:即將被帶走的人穿過廳堂時,還沿途安慰著旁人,並且將手上的最後一小塊麵包送出去。這樣的人也許為數不多,但他們的存在清晰地證明了一件事,就是你可以奪走一個人的一切,除了唯一的一樣東西:人性最後的自由——就是無論在什麼處境之下,人都能選擇自己的態度、自己的回應方法。」法蘭可指出,當我們面對的是無望的、不可能改變的情境時,「改變自己,就成為了我們的挑戰」。而一旦我們決定這麼做,我們就能把悲劇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法蘭可的著作,為人類的痛苦點亮了光芒——他讓人們看見,生命最艱難的時刻,也能製造出最令人敬佩的韌性、勇氣與創造力。我把這個概念分享給一個失去了孩子的母親。「我才不在乎什麼法蘭可呢。」她說,「他活下來了。他吃過的苦最終變成了一段新的生命,我得到的結局卻是死亡。哪裡有什麼意義。」

儘管我相信找到意義的可能性無處不在,我也同樣能理解,逼著她去接受這件事,是一種侵犯。要求她在痛苦裡看見光明之處,還言之過早。然而遲早會來到一個時間點,當她認真地看待自己的哀慟夠久之後,她會開始希望停止痛苦。對逝者的思念會變得太過沉重。內心的空洞會變得太空曠。我所說的不是要去鬆開她與過世孩子之間的連結,而是去減少附加在這份連結上的痛苦。在那樣的痛苦中、在那樣的敞開中,她才能開始去探索如何找到意義。

在承受失落的打擊之後,哀慟的心智看不見希望。但是當你準備好再次點燃希望時,你就能夠找到它。不需要讓壞日子變成你永恆的命運。這倒不是說你的哀慟會隨著時間逐漸縮小,而是你必須讓自己壯大起來。俗話說:「沒有淤泥,就沒有蓮花。」最美麗的花朵誕生於污穢的泥沼。我們生命中最壞的時光可以是一顆種子,孕育出最好的時光。它們有了不起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蛻變與轉化。

在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提出死亡與損失也有正面意涵的主張之後十年,克里斯多福.戴維斯(Christopher Davis)與同事在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所出版的《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在文章中指出,對意義擁有任何一種理解,都好過毫無理解,而理解到的內容究竟是什麼,似乎並不重要。有些人會在對來世的信仰中找到意義。另外一些人會在對親友的回憶中找到意義。還有一些人單純是因為自己見到了心愛之人的最後一面,就感到有意義。痛苦、死亡和失去向來都令人難受,但卻是身而為人無可避免的際遇。而事實上,創傷後成長發生的機率比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還要高。在與許許多多經歷哀慟的人們、安寧病房和安養院裡的臨終病患們一起工作多年之後,我發現,上面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意義一旦被尋獲,它就是重要的,而意義,將為我們帶來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