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序言
一個宗教的歷史,是超然真實和現下事件在俗世中所展開的對話。信徒會細查過去神聖的歷史,尋找能夠與他們生活境況直接呼應的教誨。大部分的宗教都有一位標誌性的人物,以人的形象來表達信仰的理念。佛教徒透過思忖佛陀的祥和心境,看見人人嚮往的涅槃那至高無上的真實境界;基督徒在耶穌身上窺見神性作為一股良善與憐憫的力量而存在世界上。我們每每在這充滿缺陷的世界中索求救贖,這些典範照亮了黑暗無望的處境,告訴我們身為一個人的可能。
穆斯林一直十分清楚這一點。他們的聖典《古蘭經》賦予他們一項任務:創造一個正義、寬容的社會,其中所有成員都能被尊重以待。從過去到現在,穆斯林社群都高度重視政治的安定。而正如所有的宗教理想,穆斯林的理念極難實現,但每次失敗後他們總會重新振作、繼續奮鬥。許多伊斯蘭的儀式、哲學、信條、神聖文本及聖地,都是伊斯蘭社會在政治事件中頻繁苦思、嚴格自律所產生的結果。
直至今日,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生對於生生不息的伊斯蘭理想仍然至關重要。他的生涯揭示了神在世上難以測知的行動,也描繪出人人都該對神展現的完美順服(在阿拉伯文中,「順服」一字即為「islam」)。從先知仍在世開始,穆斯林就必須極盡所能地去瞭解他的生命意義,並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穆罕默德死後一百餘年,正值伊斯蘭不斷傳播到新的地區、皈依人數大增的時期,穆斯林學者開始彙集穆罕默德的言論(ahadith)及其慣常的行止(sunnah),以構築成穆斯林律法的基礎。先知傳統(sunnah)教導穆斯林模仿穆罕默德說話、飲食、愛人、清潔與崇信,讓他們在日常生活極為細小的枝節中,都能於塵世再製先知的人生,希冀他們能夠獲得先知內在的性格,全然順服於神。
大約此時,也就是西元八至九世紀,第一批穆斯林歷史學家開始書寫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如穆罕默德.伊本─易斯哈格(Muhammad ibn Ishaq)、穆罕默德.伊本─伍瑪爾.瓦基迪(Muhammad ibn ‘Umar al-Waqidi)、穆罕默德.伊本─薩阿德(Muhammad ibn Sa‘d)、阿布─賈利爾.塔巴里(Abu Jarir at-Tabari)。
這些歷史學家不僅僅是憑藉記憶和印象來撰寫,更試圖嚴肅地重建歷史。他們在敘事中涵蓋了早期的文件,追溯口述傳統的原始來源;而且,縱然他們推崇穆罕默德為敬神之人,有時仍會加以批判。基本上,透過他們努力的成果,讓我們對穆罕默德的瞭解幾乎是所有重要的宗教傳統建立者中最多的。只要是關於穆罕默德的傳記,必定不會漏掉這些早期的研究文獻,而我也將會在本書中頻繁引用它們。
穆罕默德早期傳記作者的著述,大概難以達到現代歷史學者的標準。那個時代的人經常會在傳記中加入具有超自然或傳奇性質的故事,在今日我們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闡釋這些典故,但這些作者意識到素材的複雜性,不會只發揚單一的理論或事件的詮釋,而犧牲了其他的角度。有時,他們會並置同一事件中兩個迥異的版本,並給予同等比例的描述,讓讀者自行定奪。他們不總是認同自己身處其中的那個傳統,但仍盡可能翔實地講述先知的故事。然而,這些傳記作者的記敘仍有所缺漏。在穆罕默德四十歲以前,也就是他開始接收他所相信的神啟之前的早期生活,我們幾近一無所知,因此無可避免會發展出神話般的傳說,來描寫先知的誕生、童年與青年時期,但這些典故顯然只具備象徵性,而非歷史性的價值。
關於穆罕默德早期在麥加的政治生涯,素材也相當稀少。當時他仍是相對沒沒無名的人物,無人認為他的活動具有值得記述之處。我們主要的資料來源是他帶給阿拉伯人的經文。從六一○年至穆罕默德逝世的六三二年,大約二十三年間,他聲稱自己是神的訊息直接的接收者,這些訊息之後被集結成冊,也就是眾人所知的《古蘭經》。當然,《古蘭經》並未包含穆罕默德生命的直接描述,它只是神逐行、逐節、逐章,斷斷續續地降下給這位先知的啟示。啟示的內容有時是關於麥加或麥地那的特定情勢。神會在《古蘭經》中回應穆罕默德的批評者,祂評論他們的爭辯,祂解釋一場戰役或社群內部衝突背後更深層的意義。每當穆罕默德接到幾節新的啟示,穆斯林就謹記在心,識字者則會將經文記錄下來。首次正式彙編的《古蘭經》約完成於六五○年,差不多是在穆罕默德死後的二十年,並取得了正典的地位。
《古蘭經》是神的神聖話語,擁有絕對的權威,但穆斯林知道其經文並不總是能夠簡單地加以詮釋。《古蘭經》的律法是針對一個小型的社群所設計的,但在先知死後一世紀,穆斯林統治了一個幅員廣闊的帝國,從喜馬拉雅山一路延伸到庇里牛斯山。此時他們所面對的情勢全然不同於先知所在和初期穆斯林的時代,而伊斯蘭必須有所改變以順應之。關於穆斯林歷史最初的幾篇散文,正是針對當下所遭遇的困惑迷惘而寫成的。穆斯林該如何把先知的洞見與實踐應用到他們自己的時代?早期的傳記作家描述先知的故事時,會試圖重現某些特定啟示降下給穆罕默德的歷史脈絡,來解釋《古蘭經》的一些段落,藉由理解一則《古蘭經》信條背後的成因,以訓練有素的分析手法,將該信條與他們自身的情況加以連結。那個時代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相信,瞭解先知在七世紀傳遞神之話語時的奮鬥,將會幫助他們在內心延續先知的精神。打從一開始,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的書寫,就不只是純粹的古文物研究,至今仍是如此。有些基本教義派的穆斯林將他們好鬥的意識形態立基於穆罕默德的生平;這些極端分子相信,穆罕默德會寬恕並欣賞他們的暴行。其他的穆斯林對如此的聲稱驚恐不已,並指出《古蘭經》本著包容開放的多元主義,對於激進的侵略其實抱持譴責態度,並認為所有正信的宗教皆源自於神。在西方文化中,「伊斯蘭恐懼」(Islamophobia)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以回溯至十字軍東征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