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缺爱:如何获取安全感,得到肯定和认同

(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会员80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三元一本;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合集,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目录CONTENTS

序 活着与存在

第一章 如何自主建构存在感

出生与存在

如何定义关系和归属?

关于人际关系

关于归属关系

关系过度反而会削弱存在感

第二章 存在

社会生活是个人生活的前提

有了社会感,才有存在感

“依赖”与“尊严”的关系

第三章 存在感的丧失

当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出现问题时

第四章 崇高与绝望

崇高,高处的一线光

绝望

第五章 我们能够实现自我存在吗?

自我归属的赌博

在死亡边缘寻找存在感

自我伤害

人造天堂

运气游戏

激情

对物品的迷恋 (12)

第六章 “抑郁”:无力的愤怒

第七章 重回人世:“仁慈的好奇心”

结语 人最私密最脆弱的情感

第一章

如何自主建构存在感

是什么促使我们去寻找伴侣、组建家庭?为什么我们需要朋友?为什么我们想要加入一个社团?建立职场关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觉得与某些人建立了联系,而当他们排斥、抛弃或鄙视我们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痛苦?我们归属于某些群体,当被这些群体所拒绝或排斥,他们对我们的不公平对待、侮辱,甚至是身体或心灵上的凌辱,为什么会让我们有轻生的念头或犯罪的冲动?

存在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旨在帮助我们避开最本能的焦虑。正是从出生开始我们便被教导,给予我们的那些要素,才让我们之后得以存在。

出生与存在

从我们降生到人世间,甚至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人性化的过程便开始了。推动这一过程的要素有两个。其中一个要素,很显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或者是与一个担任母亲角色的人的关系。她与我们说话、注视我们、怀抱我们、喂养我们、抚摸我们、爱我们。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史毕兹(René Spitz)通过一个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二战期间,伦敦的一些婴儿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被安排离开城市,被迫与母亲分离,而这些婴儿随后全部死去。

另一个推动孩子人性化过程的要素也非常重要,即群体接纳。首个群体是家族,孩子被家族接纳并认可。要知道,第一眼看孩子的目光是非常重要的。“她长得像她的姑姑。”“他和他爸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的鼻子像爷爷。”这些话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它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孩子被纳入群体的一个仪式。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会在这个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家族对孩子的存在负有责任。

另一个关键的仪式是给孩子取名字:家人给孩子取一个名字,有时还会取两个。现在父母通常会给孩子取一个心仪的名字,用作日常称呼,同时还会取一个小名,这个名字大多是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爱称。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到市政府办理新生儿登记手续,如此一来,孩子就拥有了市民身份和国籍。另外,还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也可以作为存在的补充证明。

所有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出生起就与一些群体联系起来,而这些群体会赋予我们一个身份。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 Cyrulnik)通过观察证实了这一阶段的重要性。鲍里斯发现,在罗马尼亚的几所孤儿院中,一些孩子虽然有固定的人照看,被给予关怀和温暖,但他们没有被群体接纳。人类化的过程中缺少这一环节,这些孩子在精神上也就无法健康成长。

因此,孩子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因为孩子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家族或社会群体建立的关系,等等。在父母的目光下,在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得以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学着存在。

如何定义关系和归属?

关系就像是一个交换:我在他人眼中存在,他人在我眼中存在。而当我在他人眼中不再存在,仿佛透明的一样时,痛苦便随之而至。关系是建立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

但对于存在而言,仅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够,还需要这些关系建立在群体之上。

归属于一个群体意味着与一些人有共同的价值观、信仰、目的或利益,而正是这些实质的或精神上的共同点促成了群体的建立。这种群体归属的作用之一是让成员团结一致、忠于集体。

这是一个身份的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建立在双重网络之上——人际关系网和群体网。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一面是个人对群体的投入。

存在感

A 人际关系

B 归属关系

人际关系连接的是两个个体。

归属关系意味着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归属于同一个圈子。

这两种关系网既有所不同,又互为补充。有些人际关系是独立于归属圈子之外的,例如恋爱关系,而有些归属关系也可以存在于没有建立人际关系的个体之间,工会或行业协会便是如此。

但若想人际关系顺利发展,似乎就需要将这段关系同时置于归属群体之中,建立起归属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群体便是家族。

同样的,一段稳固的令人有归属感的群体归属关系需要其中至少两名个体建立人际关系。总之,我们需要这两种关系(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来感知自身的存在。

关于人际关系

关系是存在感的基本要素。我们失去一段有所投入的关系时感受到的痛苦便是佐证。

某种程度上,人际关系就像证券投资,如果我们不投入,不去爱,便不可能赢;如果投入了,倾注了感情,却有可能输。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关系都是一种异化,但却是一种必要的、必不可少的异化。

人际关系又可分为四类:哺乳关系、权威关系、兄弟关系或平均主义关系,以及恋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