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體而言,心理學家佩羅夫(Richard N. Perloff)多年前在《說服的動力學》一書裡就解釋,如果想要避免淪為強制脅迫,方法就是堅持使用象徵式溝通(symbolic communication,又稱符號溝通)來傳達訊息,希望讓人改變態度、信念、或是兩者同時都改變,並且是自願接受。根據佩羅夫的說法,強制脅迫不同於說服的地方,是想用「可怕的後果」促使某人「依強制者的預期來行事,而且可能與被脅迫者自身偏好的想法相反」。佩羅夫也補充表示:所謂符合道德標準的說服,就是被說服的人相信自己有拒絕的自由,唯有「會讓個人認為自己別無選擇、只能服從的情況,才該把這種影響他人的舉動視為強制脅迫。」
說服並不是要你去強制脅迫他人,不是要靠著事實或道德優勢來鬥贏你智識上的對手,也不是要辯出個誰贏誰輸。所謂說服是要引導對方走過幾個階段,讓對方更瞭解他們自己的想法,也知道怎樣讓那些想法與當下的訊息沒有出入。如果對方無意改變想法,你再怎麼想說服他,也只是白費力氣;後面就會談到,最有效的說服技巧是把重點擺在動機,而非結果。
我們會看到,就許多方面而言,所謂說服,多半是在鼓勵對方,讓對方相信他自己有改變的可能。唯一能說服你的,只有你自己。人之所以會改變想法或抗拒改變,都是出於自己的想望、動機、內在的掙扎抗拒;把重點放在這些因素上,就能提升讓人改變心意的機率。正如心理學家魏倫(Joel Whalen)所言:「想移動一條繩子的時候,用推的沒用,得用拉的才行。」
正因如此,你得開門見山,讓對方看到你真心的目的。這樣一來,不只能站穩道德基礎,還能增加成功的機率。不這麼做,對方會懷疑你別有居心,並且把他們的懷疑當成你「真正」的意圖,這樣一來,雙方就無法進行你想要的那種真心對話。舉例來說,如果對方懷疑你只是在笑他太笨、太好騙、交到壞朋友、找到爛對象,當然就會出現抗拒的心理,不論怎樣的事實擺在眼前都無法發揮作用。
我在研究「說服」的早期,就曾經試著把某些概念應用到我父親身上。當時他對政治的看法總帶著陰謀論,而我則是不停丟出事實,想靠著這樣就改變他的想法。我們真的吵了好久好久。最後我實在累壞了,深吸一口氣,自問到底想達到什麼目的?為什麼會想改變父親的想法?
於是我說:「我愛你,我只是不想你被人誤導了。」突然之間,爭吵畫上句點。我們開始能夠好好講話,討論網路上到底有哪些來源值得信賴。父親的態度軟化了,鬆口表示願意改變對事實的看法,他只是不喜歡某些資訊的出處來源。後來,我捫心自問,為什麼我會希望父親改變想法?答案是:「我不相信他的資訊來源,也不希望他相信那些資訊來源。」為什麼?「因為我相信的是其他資訊來源,而且我也希望他相信那些資訊來源。」為什麼?「我希望我們是同一國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可以一直問下去,問到天荒地老,問到夸克和膠子這些基本粒子的層次,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先讓對方瞭解,你為什麼想改變他的想法,否則雙方就只會覺得:「我是對的,而且我認為你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