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生命之源

全球灵学社群(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家园,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永久在线地址,终身包更新;

灵性书库(电子书籍)会员80元,全网课程合集(音频视频)会员198元,线上灵性分享会(入微信群)会员399元,如果想要加入会员,可以联系我,单本代找电子书的话,3元一本,微信:356508476


第一章 什麼是生命?

電波望遠鏡晝夜不息地掃描著天空。它們總共有四十二個,散開分布在北加州低矮的山脊上。那些白色的碗狀圓盤,像一張張蒼白的臉,協調一致、充滿希望的望向遙遠旳地平線上方某處,如同那裡是外星人回家時的聚集點。很矛盾地,這些望遠鏡屬於「搜尋地外文明計畫」(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這個組織,它們已經持續對著天空,掃描生命跡象長達半世紀之久,但至今尚無結果。儘管連倡導者對這個計畫成功的機率,都不表樂觀,但是在數年前,當SETI的經費告罄時,來自群眾直接的支持,卻又讓SETI的艾倫望遠鏡陣列重新運作。在我看來,這項計畫正好代表著,人類對於自身處於宇宙中的不確定感,同時也標誌著科學本身的脆弱性:科幻小說裡面描述的科學技術,如此神祕難解,感覺起來科學似乎無所不能,讓我們夢想著自己在宇宙中並不孤單,但是這美夢卻幾乎毫無堅實的科學基礎。

陣列天線就算沒有偵測到外星人,這個實驗還是很有價值。透過電波望遠鏡去尋找外星人,不太可能錯到哪裡去,畢竟,這正是陣列天線的威力所在。到底,我們想從天上找到什麼呢?宇宙中其他地方的生命,有可能跟我們相似到也會使用無線電嗎?其他生命的組成,也是以碳原子為基礎嗎?他們也需要水嗎?氧氣呢?這些問題,其實無關宇宙其他地方如何組成生命;它們是關於地球上的生命,是關於為什麼地球上的生命會是如此。這些電波望遠鏡就像一面鏡子,將問題反問回地球上的生物學家。棘手的地方在於,科學是關乎「預測」的學問。在物理學中,最緊要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物理定律是如此規範萬物?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基本原則,可以預測宇宙中萬物的已知屬性?生物學雖然比較無關預測,也沒有可跟物理學相匹配的定律,然而儘管如此,演化生物學預測能力之糟糕,還是讓人十分汗顏。關於地球上生命的歷史,與演化的分子機制,我們所知甚多,但是關於這些現象,哪一部分是巧合(也就是說在其他星球,可能完全遵循另外一條軌跡發展);哪一部分又是受制於物理定律,我們所知卻相當貧乏。

這並不是因為沒有人研究的關係。許多退休的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眾多生物學大師,都曾在此著墨,但是儘管飽學聰明如他們,卻仍無法在彼此之間達成共識。四十年前,在分子生物學啟蒙之初,法國的生物學家莫諾(Jacques Monod)在他的名著《偶然與必然》(譯注:劉鴻珠譯,杏文出版,民六十六年)裡,曾經絕望地說過,地球上會出現生命,只是一場意外,因此在這無限虛空的宇宙中,我們是孤獨的。他以近乎詩歌的文體作結,混合了科學與形上學:

「舊約崩潰了,人類終於覺察自己是孤獨地一個,生存在自己曾經從偶然中誕生出來的、這個冷漠而不關心、而又無依無靠的宇宙茫然的空曠裡。誰都不曾規定過他的命運,也不曾規定過他的義務。但是,他必須獨自個下決心選擇王國樂土或是黑暗的奈何地獄。」

從那時候開始,持反對的意見的人也發聲了:生命誠然是宇宙在化學定律下,不可避免的產生。它應該很快就會出現,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但是一旦生命出現在別的行星上,接下來會怎樣呢?又一次,科學家對此依舊沒有共識。設計上的制約,可能會收斂生命發展的方向,結果不論在何處誕生,都將殊途同歸。比如說因為有重力,任何會飛的動物,都免不了必須輕盈,然後要有類似翅膀的構造。一般來說,生命可能必須以小細胞的形式出現,由許多小單元組合而成,以便保持內在與外面世界不同。如果由這些限制主宰,那麼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應該會與地球上的十分相似。反過來說,生命或許由機率主宰也不一定,比如說,生命是星球災難事件的倖存者,像是發生了隕石撞擊地球後,消滅恐龍之類的事件。如果將時鐘調回寒武紀,大約是五億多年以前,那是動物首次出現在化石紀錄的年代。然後將時鐘發條放開,讓它向前走,那之後發展出的平行世界,會跟我們現在的世界一樣嗎?或許,在山巒上爬行著的,將會是巨大的陸生章魚也不一定?

將望遠鏡指向天空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地球上,我們只有一個樣本數。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我們沒有辦法斷論,到底是什麼力量,規範了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這本書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而其他所有的書恐怕也一樣。然而,物理定律是放諸宇宙皆準的,所有元素的成分與特性亦如是,化學也因此可信。地球上的生物,有非常多獨特的特徵,像是有性生殖與老化等,幾個世紀以來,讓眾多優秀的生物學家,絞盡腦汁也想不通。不過如果我們可以從幾個所謂的「第一原理」著手,也就是從那些「組成宇宙萬物的化學規則」開始去預測,為何這些生物特徵會出現?為何生命會如此發展?那麼我們就可以再次回到統計的世界。地球上的生物,並非真的只有一個樣本數,事實上是牠們是在亙久的時間裡,為了實用的理由,經過無數次演化。然而,演化論這個理論,一開始卻不是由那些第一原理出發,去預測為何地球上的生物,會發展成今日的樣貌。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演化論是錯的。它沒錯。我只是說,演化論不具預測性。我在這本書中想說的論點是:確實有些原則,強烈地規範著演化,特別是能量上面的限制,讓我們可以從第一原理出發,去預測生物某些最基本的特徵。不過在我們可以了解這些限制之前,必須先想一下,為何演化生物學不是預測的科學?為何這些能量限制,常常被忽略?以及為何從來都沒有人覺得有問題呢?這些問題,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浮現,而且也只有專研演化生物學的人才有注意到:在生物學的核心裡,有個惱人的不連貫性留在哪裡。

講重點。我們可以把一切歸咎給DNA。很諷刺的一件事情是,開創新時代的分子生物學,以及包含於其中了不起的DNA技術,一開始卻是由一位物理學家所開展的。確切地來說,是薛丁格,他在一九四四年出版了《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之後才開始的。薛丁格提出了兩個重點:第一,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萬物皆傾向退化,也就是增加熵(失序狀態)。然而生命卻因為某種原因,可以抵抗這種傾向;第二,生命這種回避熵的能力,來自於基因。他認為,遺傳物質是一種「不規則的」結晶,沒有重複性的構造,因此可以用「編碼/工序指令」這樣的方式運作。據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在生物性書籍中,使用這種說法。薛丁格本人假設,這種近乎結晶的物質,一定是蛋白質,而與他同時的大部分生物學家,也都同意這種看法。但是,在隨後狂飆的十年內,克里克跟華生就確認了,所謂結晶物質是DNA。一九五三年,他們在第二篇發表在《自然》期刊上面的論文中說道:「因此,鹼基的精確序列看起來像是編碼,攜帶著遺傳的資訊。」這句話就成為了今日分子生物學的基石。今日的生物學,資訊是主角;基因序列就排列在電腦矽晶片中,而生命的定義,就是把資訊轉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