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喜悦无处不在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灵性图书馆电子书终身会员80元,单本三元,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

②全网收集音频、视频灵性课程终身会员198元,享受所有课程,月月更新;

③线上灵性读书会终身会员399元,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馆长周周更新原创录音,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心理学者、营养师、按摩师、医生、身心灵工作者、气功爱好者、辟谷爱好者、瑜伽爱好者、轻而易举的富足实践者、

合一学习者、深层沟通爱好者、奇迹课程学习者、家排爱好者、水晶爱好者、太极爱好者、国学爱好者)

序言:史蒂芬.米切尔

本书是一颗觉醒的心的真实写照,它也是拜伦.凯蒂对被称为人类最具智慧之书的中国经典——《道德经》的回应。《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也许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也许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喜欢想象他是一位身着旧袍、蓄着纤细胡须的老人,大部分时间沉浸在愉悦的静默里,对他人总是有求必应,安详地观察着人们让自己不快乐的层出不穷的方式。在《道德经》 的许多章节里,老子借用“圣人”之口来描述自己。圣人是一个成熟的人,他(她)超越智慧和神圣,达到包容一切、拯救一切的清晰。圣人既不神秘也不崇高,他(她)只是明白现实和他头脑所认为的现实的不同。他可能是一名技工、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一家银行的总裁或街上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和我们大家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认为此刻事物应该与它们的现状不同。因此任何情况下,他都能轻松自在于世间,且行事高效、毫不费力:不管发生什么,都影响不到他轻快的心情,他自然地对自己和所有人都充满善意。他,就是那个理解了你自己的心的那个你。

简单地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拜伦.凯瑟琳,瑞德(大家都叫她凯蒂)。三十多岁时,凯蒂陷入了严重的忧郁。她曾是一位生意人和母亲,居住在南加州沙漠高原的一个小镇上。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她的状况不断恶化,渐渐陷入妄想、愤怒和自我怨恨,自杀之念萦绕脑际。最后两年,她几乎无法离开自己的卧室。1986年2月的一天早上,她突然无缘无故地经历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领悟。佛教和印度教对这样的经历有很多名称,凯蒂称它为“醒在现实里”。她说:

在那个“无时间”的刹那,我发现当我相信我的想法时,我痛苦,当我不相信它们时我不痛苦,并且每个人都是这样.自由就是这么简单.我发现痛苦不是注定的.我在我的内心发现了一种一刻也未曾消失过的喜悦,这喜悦也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在。在那之后不久,巴斯顿有个“发光的女人”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开始来找她,询问他们如何也能够发现她身上散发的那种自由的光芒。她确信,如果他们有什么需要,那绝不是需要她这个人,而是需要一种方法;运用这个方法,他们自己可以发现她所领悟到的东西。凯蒂自我询问的方法― 她称之为“功课”,是2月的那个早上,她内在醒来的“无言的询问”的文字表达。它是一种简单然而极具威力的方法,它只需一支笔、一张纸和一颗开放的心。当人们通过“功课”而让生命发生巨大变化的消息传开后,凯蒂被邀请到各地向公众介绍这个方法;从美国的加州、欧洲乃至世界各地,至今她己经一路奔波十五年了,有些时候她几乎马不停蹄。在免费的公众讲座上,在监狱、医院、教会、公司、受虐妇女保护中心以及大中学校里,在周末的强化培训班和她的九日“功课学校”,她不知疲倦地把“功课”介绍给成千上万的人。凯蒂对精神世界的经典著作知之甚少。事实上,在我们相遇之前,她从未听说过《道德经》 ,但她知道什么是喜悦和宁静。她了解头脑,她知道它如何让我们痛苦,我们如何可以利用它来解脱。在她看来,老子就像一位同事,一位做同样的工作、尽管仙逝但仍可与其对话的人。这本书就是那些非常有趣的对话。像《道德经》一样,作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阐释,本书在很多情况下,多方面地表达了同样的基本认识。

本书是这样产生的:当我第一次遇到凯蒂,我被她内心的开放和智慧深深吸引,她的心似乎是透明的。她绝对单纯,她什么都没有读过,她对佛教、道教或任何其他精神传统一无所知,她只有自己的经验可以参照。最了不起的洞见从她嘴里脱口而出,有时它们和佛经或《奥义书》 中讲的一模一样,可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曾经有人说过同样的话。婚后不久,出于好奇,我开始给她读那些伟大精神导师的教诲:老子、佛陀、禅宗大师、斯宾诺莎等(她称他们“你那些死去的朋友”)。她会悉心体会他们的话,有时点头,有时说“那很准确”或者“是的,就是那样!”偶尔,我惊讶地听到她说:“那大体上真实,但有点‘偏了’,若我会这样说。”

最后,我把我解读的八十一章《 道德经》全部读给她听,并记录下她的回应,那些就是本书的素材。有时,在我的敦促下,她对每句话都会做出回应,但通常她只针对一段或几句话做详细阐述(本书侮章开头的开篇词,引用的是《道德经》 中与她所谈论的内容最为相关的句子)。整个过程中,我会请求她进一步推敲或阐述原文中的某些段落,或把她引导到某个似乎有所帮助的方向上去。有时,她对一个问题完全没有概念,我觉得自己好像在问一条鱼活在水里是什么感觉。比如,在第二章里,我对“美”和“丑”给了具体的意见,因为我喜欢莫扎特,不喜欢说唱歌曲。我这些强烈的好恶分别很有用,它们让凯蒂对诸如“噪声”这类的概念有了参照,这类概念完全在她对现实的体验之外。

在我们刚开始讨论《 道德经》原文时,凯蒂问我“道”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她,

它字面的意思是“道路”,它是对终极现实的称呼,或者用她的话来说:“她听了非常高兴。“但我不理解‘终极’这样的概念,”她说,“对我而言,现实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在它背后,也没有什么在它之上,它毫无秘密。现实就是你面前的一切,是正在发生的一切,如果你与之对抗,你将失败。不爱现实是痛苦的,我不再自虐了。”

我从1973 年开始了解《道德经》 ,1986年开始带着一种特别的亲密写我的译本。我尊重《道德经》如同我尊重世上任何· 本书一样。它对我的帮助很大,我知道它的威力(有位朋友曾对我说,当他还是个深受情绪困扰的年轻人时,每天他都会把我的译本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连注解也不落下。他坚持了整整一年,这帮他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能发现一本这么智慧实用,并可作为生活艺术手册的书,真是太棒了。但是阅读或读懂了如何与现实和谐相处是一回事,把它实际活出来,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最具智慧的书,也无法给我们它的智慧。当我们读了“停止掌控的企图”、“全然地活在当下”、“把世界看做你自己”“放下”、“信任现实”这类深刻的洞见,并点头称是之后,关键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做到?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做到呢?

凯蒂写了两本书,教大家如何通过质疑造成痛苦的念头来终止痛苦。没有人知道如何放下,但是任何人都能学会如何质疑一个焦虑的想法。比如,当你生气时,要放下这个感觉似乎根本不可能,但是你可以质疑类似这样的念头:“我不安全”, “我受不了了”, “她不应该离开我”,“我太胖了”, “我需要更多的钱”, “生活不公平”。质疑之后,你绝不可能再和过去一样。也许你最后做了点什么或者什么也没做,但是不管生活如何呈现,你都能更加自信和平静地去面对.最后,一旦你的心智变得清晰,生活会带着老子为我们指出的那种喜悦和仁慈,轻松地通过你活出它自己。凯蒂说:尽管实本身无法命名,但是喜悦有无数个名字,因为没有什么是分离的,在内心深处,喜悦就是我们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