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内容开始变得具象,我们可以跟随纪德的脚步,逐一游览千姿百态的花园——繁花似锦,让人眼前一亮。人生一世,恰似花开花落。
第四章,朋友们在夜晚相聚。梅纳克讲述了自己的生活。他走过的路,也是“我”和纳桑奈尔即将要走的路。朋友们唱起歌谣,谈论着爱情,尽兴欢聚之后睡去,只有孤独的行者默默起身,准备再度出发。
第五章,写沿途所经之处,乡野,农场。然而我们并没有从中看到惯常印象中的田园风情,因为其中浸透了行者自身的意识和记忆。
第六章,作者呼唤着古希腊神话中视力过人的英雄林叩斯,讲述欲望之旅中看似不起眼的琐事:路过无数眼泉水,睡过无数张床榻,走过很多城市和咖啡馆……之所以对这一切如数家珍,是因为对生命的热爱。
第七章,写非洲的沙漠和清泉,充满异域风情的画面接连展现在读者面前。烈日下的沙漠,就像一颗滚烫跳动的心。
第八章,对前七章进行了回顾和升华,最终将目光转向了外面的世界,转向他人的生活。
这就是人间食粮的脉络,形散神不散。乍看之下让人莫名其妙的文字,实则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
梅纳克、纳桑奈尔……何许人也?
是你,也是我。他们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类人。
梅纳克,纳桑奈尔,书中出现了无数次的名字,也是被作者呼唤最多次的人,但他们不是人物,没有形象,只是作者臆想中的符号。
梅纳克,“我”,纳桑奈尔,这三个人构成了一个轮回:
梅纳克唤醒“我”的流浪之心,点燃了“我”心中的火苗,然后独自离开;现在“我”也与当初的梅纳克一样,点燃了纳桑奈尔的火种,等待着他长出翅膀,然后看着他飞向辽阔原野。
他们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传承,相扶相携,走进无涯荒野,走向生活的无数种无数种可能,书中描绘的只是其中一种。
所以纪德说,读完这本书,请丢下它,然后出发。去过属于自己的一生,追随自己的内心,按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纪德,最终却选择了忘却所有的知识,因为过多的知识反而会禁锢思想;行万里路的纪德,最终还是回到了故园,因为漫漫旅途让他明白,走到哪里都逃离不了这个世界——我们终将面对日复一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