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前言
人生的改变
由“结构”决定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我还是波士顿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学生时,我就意识到,作曲不只是持续运用我们所学到的和声、对位、结构与形式等种种技巧。作曲这门艺术似乎有一种超越音乐之外的面向,我一方面被其吸引,同时也搞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除了音乐学院里学到的东西之外,任何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有一种看不见也无法言喻的特性。我很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
我逐渐开始观察音乐、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各种不同创作历程之间的关联,还有我认识的人如何把同样的创作历程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身为一位作曲家兼音乐家,我发现创作历程实在迷人不已,因为其中融合了许许多多的人性面,有知性的与灵性的、理性的与直观的、主观的与客观的、技术性的与形而上的,也有科学的与宗教的。
许多人都认为会创作的人很神秘,因为会创作的人似乎能够轻易地容忍矛盾事物的存在。然而对于创作者而言,那些东西并不矛盾,只是必须持续寻求平衡,就像骑自行车时必须不断把重心左右移动,才能保持平衡。
钻研时空连续性的物理学家越是深入探究,就越是对超验的神秘经验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样,每当创作者的“某些宇宙”交汇在一起,形成某种单一实体——也就是他们的创作成果时,他们也会保持类似的开放态度。所以,身为作曲家的我当然就应该探索音乐以外的领域,探索人生的各个面向,借此找出创造历程的原则。
在探索创造力的时候,深深吸引我的是两个截然有别但却紧密相关的领域:形而上学与自然。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开始研究各种形而上学体系。研究之初,我抱持着相当程度的怀疑态度。我发现很多东西都充斥着教条与迷信,两者都是我到现在仍不喜欢的东西。但是,我也发现某些原则是一旦我们遵奉之后,就能产生巨大精神力量的。其中一种基本原则,就是我们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信奉形而上学的人想要找出支配宇宙的律则,如此一来,个人多少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处境。形而上学的通则是这样的:发掘宇宙的样貌,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么做,是希望能够借由行动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无论是精神性、物质性或者心理上的结果。我曾涉猎过各种形而上学,多年后却失去了兴趣。
进行音乐与艺术创作的那几年,其实我所做的跟形而上学家很像,也是一种了解宇宙的工作。我的结论是,创作是通往我所认识的宇宙的最佳窗口。
另一个让我极感兴趣的领域,是了解大自然。我常待在森林里观察各种循环、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生长与腐坏的现象,还有自然要素如何彼此影响,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我发现自己可以把某些自然原则应用在音乐创作上,成为我的作品结构,为此我感到极为兴奋。因为这些观察心得,我才能够发明新的音乐形式与结构,并且对传统的形式与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
取得作曲硕士学位后,我先后迁居纽约与洛杉矶,成为音乐家。那些年,因为有机会与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人们合作,我对创造历程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成为业界的一分子之后,我对音乐的看法跟我在音乐学院时截然不同。我看出了专业人士与音乐教师的最大不同:前者必须进行持续性的高水准创作。因此,专业创作人员在创作历程中所遵循的判断标准也完全不同,较为实用,而这有助于促成他们想要的创作结果。
到了1975年,我又搬回波士顿,常获邀教人创作。我教人如何利用创作历程,但当时我对于组织化的教学法还没有概念。我打电话给几个我认为很厉害的人,建议他们见个面,设计出一个课程,教人学会如何创造。我希望我的朋友们能开发出这个课程,好让我推荐给别人。当我再度打电话给他们,想知道他们开发出了什么,答案是他们见了面,吃了一顿很棒的意大利菜,但还没有时间讨论我心目中的课程。所以,最后我还是得自己来。
1975年,我第一次授课,之后就无法自拔了。相应地,我的许多学员都掌握了为自己创造出奇迹般成果的方法。
其中一位学员为自己创造出新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内部”顾问。本来她在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电脑公司工作,但那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位,她已经待了超过12年。上“创造技术”课程期间,她发现自己想要做的是一份可以偶尔出差的刺激工作,与有影响力的人合作,有机会对她所参与的任何计划提供重大贡献,同时薪水很高。到了上“创造技术”课程的第四周,她就开始做新工作了。先前,她工作的公司里并没有她想要的那种职位。在创造的过程中,她构思出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要达成什么成效,对公司有何益处。当她最初跟部门主管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主管说那不可能。她没有退却,持续研究她的计划,还有公司业务的发展方向。与主管谈过的四天后,她与公司的资深副总裁见了面。一开始,副总裁看不出给她那一份新职位有何意义,但是她的准备很充分。她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证明她想要创造的新职位,因此副总裁决定让她如愿。结果她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成效卓著,公司在一年内就派手下给她,还有大笔预算可以使用,也很感激她的贡献。
另一位“创造课程”学员是个汽车技工。他是一间大型修车厂连锁店的员工,但想要迁居西南部,开一家自己的修车厂。这将会是他毕生最大的改变。当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后,他就开始使用学会的技巧,把自己的希望转化成具体有效的行动。他设法找到资源,建立起他需要的关系。不到六个月,他就跟别人一起在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市开了一家修车厂,生意好极了。
其他学员也越来越有办法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成果,如交了很棒的男女朋友,成为重要计划的一分子,找到令人兴奋的工作,职业生涯有了更好的机会,改善了健康,或者是增加了收入。尽管学员们所创造出的成果令人激赏,但最大的改变并不在于他们能达成什么,而是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这些学员已经有办法创造出几乎所有他们重视的事物。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出了这种能力。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够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他们不会受制于当下的环境,而是知道,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他们都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不是一种因为兴奋与激动而造成的自信假象,它是有真实根据的。他们之所能抱持这种态度,是因为有了创造的能力。学员们通过创造出一个个成就而学会了创造历程的技巧。“创造技术”课程的最大成就,就是让学员们学会持续创造出他们认为重要的事物。
开始教课之后,没多久我就创立了DMA 公司,它是一个专门致力于传授创作历程原则的组织,后来我也开发出“创造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