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前言 旅程的召唤
我一直以为自己不想生孩子。读大学的时候,有朋友坦承自己渴望做母亲,当时我无法理解。我有雄心勃勃的职业计划,而当妈妈听起来相当平凡,施展才能的空间也很有限。大学毕业后,我就职于华盛顿一家非营利机构。这份工作激动人心,举足轻重,意义非凡。我深知这辈子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我担心生孩子会影响我充分发挥潜能。
畅销书作家兼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曾提出名为“橡果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他主张,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带着独一无二的使命,需要我们去完成。正如橡果蕴含的是成为橡树的使命,我们降临人世,也有必须完成的事与必须实现的身份。神话学家兼作家迈克尔·米德写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古老的惊喜等待被唤醒,它像神话般蕴含着丰富的意义。”(2)作为一名年轻女性,我极想找出那份等待被唤醒的惊喜。我害怕做母亲会彻底破坏这个谜底的揭示过程。
我的妈妈对母亲的身份是很失望的。虽然我能感受到她的爱,但她经常会埋怨,说自己的人生被框死了。“永远别生小孩!”妈妈感到特别压抑的时候会这样对我们吼叫,而她经常感到压抑。长大以后,我对做母亲这件事很是犹疑。
时间和年龄软化了我不做母亲的决心。我最终认识到,人格中的意识部分并不能回答所有问题。28岁那年,我在纽约读国际关系学。接下来,我计划读法学院,好在国际非营利组织中披挂上阵。对我而言,这是一份激动人心的工作。然而,灵魂深处的我却另有打算。
一到纽约,我就开始做一个又一个关于地铁的梦。梦境中地下世界的意象映射出的是我心灵的沉沦。尽管一再努力,我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抑郁。以前能给我带来使命感和意义感的工作,现在却让我感到空虚。我尽可能地投身于学院及其他领域的生活,但还是感觉一天比一天孤独和悲伤。我被拖入了深渊。
尽管我很害怕这样的下沉,但到了初春,在梦境的引领下,我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产生了好奇。我开始记录每晚的梦境,阅读荣格的专著。这些书让我得以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痛苦。它们帮助我将折磨与病症视为进一步探索自我的邀请,而由此学到的东西则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
卡尔·荣格(1875—1961)是一名瑞士精神病学家,也是最伟大的灵魂探索者之一。荣格命名了数种内驱力,并主张占支配地位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实现自身潜力的渴望。他认为无意识往往蕴含着被压制或被遗忘的元素,但它也能成为源泉,给个体带来惊人的创造力与成长。荣格指出,我们都和同一个意象与含义的源头,即深层无意识相连。它像一个仓库,保管着人类共通经验的原型模式。对身处抑郁和混乱的我而言,荣格的理论是一剂良药,让我那段黑暗且孤独的旅程有了意义和目的。
抑郁症是我人生的大地震。我的生命能量之河就此改道,我开始向内在涌现的渴望与本能表示顺服。事后想来,那场纽约的“灵魂暗夜之旅”显然就是我的宿命,我的橡果在萌芽。几年后,我搁置了学习法律的计划,踏上了成为荣格学派分析师的漫漫长路。
在此期间,我与丈夫相识并成婚。他一直希望有孩子,我也学到了更多人生智慧,知道生活应顺势而为。结婚两年后,我当了妈妈。出乎我意料的是,女儿出生后的第一年,我过得相当充实和愉快。最初几个月的确艰难疲累,但之后,我和女儿就找到了美妙的相处节奏。照顾她的每一刻都让我欢喜。似乎这样一个完美的漂亮宝宝还不能让我满足,女儿一岁之后,我开始参加荣格学派分析师的培训。我会推着女儿的婴儿车在小区散步,尿布袋里坠着一卷沉甸甸的荣格文集。孩子睡着的时候,我就在长凳上读书。我感觉心满意足。
然而好景不长。在女儿满一岁之后的数月内,我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跟上次相比,这次怀孕让我更加疲惫和焦虑。我总担心第二个孩子的到来会影响现有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分析师培训,还有我和女儿的关系。
离女儿两岁生日还有一周时,儿子出生了。同时照顾幼儿与新生儿简直让人筋疲力尽。我完全无法招架,总是疲惫不堪、情绪低落。虽然我的个人工作室还在接洽少数个案,但分析师培训不得不宣告暂停,弄得我心里空落落的,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陷入了停滞。我这辈子从没那么胖过,可我没时间锻炼,也没心思讲究饮食。体力透支,连续三年缺乏睡眠,没时间思考和整理内心,还有要同时满足婴儿与幼儿需求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一切让我感觉自己被耗尽。我想哭,感到很无力。两个小孩仿佛让我失去了自我,陷入了泥潭。
十二月寒冷的一天,我带孩子们出门散步,只为了透透气。我咬着牙把坐在双人推车里的孩子们推上斜坡。当妈妈真是太难了。我暗想。可接下来的念头却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获得了多么大的成长啊!现在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一切肯定是一次契机,能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
从第一次冒出这个念头的那天算起,十五年过去了。小宝宝们已经长成了青少年。这一路走来,每个阶段都在印证为人父母之艰难,也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新的理解。我从自己的母亲之旅中学到了很多,也有幸通过咨询工作见证了别人的母亲之旅——有的人是第一次当妈妈,有的人想和已成年的孩子处理好关系……这一路,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母亲之旅伴随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极端的情感体验,它是一次严酷的试炼,带给我们考验与改变。母亲之旅是一座滚烫的炼金炉,使我们人格中旧的部分熔化,新的结构铸成。母亲之旅是一次令人头晕目眩的高空走钢索,是一场化装舞会,是对生命之有限的深刻领悟。它是失去又重得恩典,是获得又远离爱,是每时每刻的心痛。母亲之旅是跟自己的终极对决。它将带你进入灵魂深处,无论在那里等待被发掘的是糟粕还是宝藏。
荣格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便是从生到死,我们始终在成长和发展。在他看来,我们从未停止成长和改变。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能收获更多成为自己的契机,从而做到全心全意地展开只属于自己的蓝图,成长为降临人世时注定要成为的那棵橡树。荣格将这一终身成熟的过程称为“自性化”。
自性化是与本真自我相协调的缓慢过程,这个过程将贯穿一生。它要求你接纳生活的一切,这样一来,所有打击、失望或错误都能帮助你与过去不被了解,甚至遭到唾弃的那部分自我成为朋友。如果你这一生都在专心聆听自我的真实声音,将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接纳自我视为己任,那么,你最终将变得幸福睿智,而不是尖酸刻薄地老去。
在荣格学派分析师培训期间,我曾在第一次参加研讨会时亲眼看见自性者的模样。大会在蒙特利尔一家大酒店召开,与会者包括上百名分析师与学员。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能与荣格学派学者们近距离接触,我感到十分紧张。他们的著作对我影响深远,因此我很想展现出好学员的风貌。尽管肚子里的老二已经有几个月大,我的身体十分疲惫,但我还是参加了每一场讲座。
那天下午,著名荣格学派分析师哈里·威尔默准备谈毛线画。威尔默博士是社会心理学界的先锋人物。此前我从未听说过毛线画。我想,威尔默博士应该会展示一些原住民的手工艺品,然后探讨其中蕴含的原型象征意义吧,好像会有点沉闷,但我还是决心认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