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无痛非英雄
第二章 脑内省识僵尸面
第三章 细嗅玫瑰,但觉恶臭
第四章 脑内歌曲大联唱
第五章 盲视国度
第六章 咖啡与豆蔻
第七章 自带天旋地转效果
第八章 滚烫的泪
第九章 想象的枯竭与泛滥
后记 关于真相的真相
致谢
术语解释
进阶阅读
译名对照表
第一章无痛非英雄
对于疼痛你只有一个愿望:叫它快停。身体的疼痛是世上最坏的事。
——乔治·奥威尔《1984》
这只平凡的手,只是孤独地渴望能触碰什么东西,并被那东西回以触碰。
——安妮·塞克斯顿《触碰》
“当我小时候掉了一颗牙时,我爸爸做了一件错事,他告诉我,只要把掉下的牙齿塞到枕头底下,牙仙就会给我一英镑。”对我说话的是今年34岁的保罗,“我立刻想道:‘哎呀太好了!我的脑袋里有好多牙齿,能换好多英镑呢!’”他轻笑了一声接着说,“后来我爸爸发现我拿着一把钳子,正试着把牙齿都拔出来。”此刻我坐在保罗家的餐桌旁,他父亲鲍勃和母亲克莉丝汀在我们身后做着琐事,保罗则对我倾诉着他恐怖的童年故事。保罗扭头对父母说:“我记得有一次问你们要点零食,薯片什么的,你们不给,说马上就吃晚饭了。我就站在那儿,当场掰断了几根手指,因为我的愿望落空了。”他示意着向后掰手指,我都听见了它们的咔咔声。“对,我做过不少蠢事,那些显然是任何正常孩子都不可能想到的。”既然保罗和鲍勃这么说,那么也很显然,保罗当初不是个正常孩子。其实,他现在也不是一个正常的成人——因为他感觉不到疼痛。他告诉我:“要我对经受疼痛的人表达共情可太难了。你要是自己感觉不到疼痛,就难理解疼痛是什么。”
无法感受疼痛,这是超级英雄才有的本领,也是饱受疼痛折磨的人最深切的愿望。可惜,保罗对疼痛的无感并没有伴随超强的力量、折不断的筋骨和超级愈合力。我要保罗估计估计他骨折过多少次,他说:“肯定有几百次,小的大的都有。手指、脚踝、手腕、手肘、膝盖、大腿,还有头骨——我想没有一块骨头是我没弄断过的。”刚才我一进屋时,保罗已经在餐桌前坐定了。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个金发的青年,戴着眼镜,外表很普通。如果在街上擦肩而过,我并不会多看他一眼。谈话间,我看出他双手有一些畸形,而直到我将要离开、他也站起身时,我才发现他竟是那么矮小。他的身高可能才刚过1.5米。“我长这么矮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小时候的膝盖伤,我好几次都弄折了生长板,那大大阻碍了我的发育。”当他走向门口为我送行时,我注意到了他跛行的步态、弓形的双腿,那都是一次次骨折没有良好愈合的证明。
* * *
思考一下你的五感,给它们排个序:对你的生存不可或缺的排最先,可以优先牺牲的排最后。这是一项假想的足球联赛,是一份赢得赛事所需的球员排名。于我而言,排第一位的肯定是视觉。没有了视觉:无法阅读、看不见朋友和家人的面孔、欣赏不了美丽的风景,我可承受不来。第二位是听觉:无法聆听音乐或讲话,几乎同样不可忍受。这两种感觉都能让我们发现远方的世界、了解超出自身左近的环境、获得愉悦、察觉危险、参与社交并与他人交流思想观念。在我的排名表的最下方、濒临降级的两种感觉,是嗅觉和味觉。虽然离开食物的丰富世界、丧失嗅闻之乐都很可怕,但我的生活还可以继续。至于触觉——唔,它肯定比不上视觉或听觉,就排第三位好了。
但是且慢。想想看,没有了触觉,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将无法感受爱人的拥抱,阳光照在脸上的温暖,还有靠近火焰时的热气警示。触觉不仅仅是这些感觉。有了触觉,我们才能正常地行走,感受地板在脚底的不规则起伏,明白身体处在空间的什么位置,在系鞋带或用刀叉吃饭时知道双手的相对关系,在买公交车票时从口袋里掏出合适的硬币。要是没有触觉,这些简单的动作都将无法完成。你可能只把触觉想成一种次要的感觉,但事实也许正相反。也许触觉是人之为人的内禀,它深深嵌在我们的生存、我们的意识之中,使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生活中没有了它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语言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我们形容某人“温暖”或“冷漠”、“柔软”或“坚硬”,将品格或感受说成是身体的感觉。我们还会使用如下说法:“你的善良触动了我”“她真叫人头疼”“他有时会头脑发热”。我们生活中的语言非常倚重触觉,超过听觉或视觉。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模式,还可以对应到现实。实验显示,你在与人对话时是握一杯热饮还是冷饮,会决定你对谈话对象的判断是“更热情”还是“更冷淡”。在面试某人时摆弄一块硬木还是一块柔软的材料,也会影响你对面试对象的认知。幼年时依偎在母亲胸口的暖意,以及随之生出的安全与舒适之感,会笼罩我们的余生——这是人性和人类语言的一个内在面向。一个拉近距离的拥抱、一阵轻柔的爱抚、手臂上的一次触碰、后背上的一记轻拍,触觉使我们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结。触觉远不止在皮肤上激起的简单电脉冲,而是牵连着我们的情绪、记忆以及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识。我在许多病人身上见过这一感觉遭到破坏后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在那之后我就绝不愿意让它先于其他感觉丧失了。
阅读本书时你将会发现,感觉的丧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但丧失的如果是“痛觉”这种最响亮的感觉,却似乎不是诅咒,而是福音。疼痛会一路尖叫着冲进我们的意识,将其余的一切都排挤在外。踢到脚趾、撞到脑袋或是割破手指,这些剧痛都会将其他感觉和感官推到一边,要求我们立刻关注并采取行动——而保罗的例子已经证明,这非常合理。痛觉能防止我们伤害自己,至少让我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需要痛觉来帮我们学会避开锋利或灼热的物体,教导我们周围的东西哪些可能有害,并使我们能察觉伤口或感染。当我们真的伤到自己,痛觉又能使我们集中注意寻找受伤的身体部位,对它实施保护和固定,使它能够妥善地修复愈合,而后再被使用。
痛觉的这些不同功能体现在它的不同特质当中。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知道疼痛发生在哪里、找出受伤或受损的部位。搞清楚剧痛的原因是某根手指烫到了热锅上,还是左侧大脚趾扎了一根刺,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此外,痛觉也有情绪的一面,那种揪心的不适、那种恐惧,都是让人学会避免痛苦的有力因素。没有了与受伤的感觉相伴的情绪包袱,我们就不太容易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制定策略来防止重复受伤。那样一来,风险就太大了,我们的寿命会缩短,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也会受到危及。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就显示了痛觉的情绪方面在我们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负责疼痛这个方面的脑区,在人脑演化史上是最古老的,早在千百万年之前,这些结构就已经在动物的演化路径上产生,并从此被永久保存下来,标记着痛觉的效用。
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指出,有多处脑区域参与对疼痛的知觉。脑内并非只有一个点、一片区域用来“感受”疼痛。相反,感知疼痛的底层机制更像一张网络,而非单独一条通路。这张网络对应着我们对于痛觉不同方面的理解:它的一些部分用来确认身体上疼痛的位置,称为“感觉辨别力”(sensory-discriminative)成分;另一些负载情绪,常称作“情感”(affective)成分。两方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
关于疼痛来自何方的信息,会传送到一个会参与触觉的所有方面的脑区:躯体感觉皮层(体感皮层)。这块脑组织上有一个“体感小人儿”(homunculus),是大脑到身体的“感觉映射图”。如果用图表或模型表示,它就是一个极度扭曲的人体形状,嘴唇、舌头、手和脚都胀得很大,因为这些部位的感受器最为密集,也最需要分辨每一下触碰的具体位置。同时,关于疼痛的信息还会传送到演化上更为古老的脑区:负责为我们产生情绪和动机的脑区;以及为我们编码原始需求的脑区,其中既包含“有益”的需求如饥饿、口渴和性欲,也包含“讨厌”的需求如恐惧、危险和很重要的疼痛。就在这里,在边缘系统,这个位于人脑中央深处的情绪中枢,触觉的情感成分被加工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