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微信:356508476
引言 思维的碰撞
第一部分 量子
第1章 普朗克:不情愿的革命者
第2章 爱因斯坦:专利局的苦力
第3章 玻尔:金子般的丹麦人
第4章 卢瑟福—玻尔—索末菲:量子原子
第5章 当爱因斯坦遇上玻尔
第6章 德布罗意:二象性贵族
第二部分 男孩物理学
第7章 泡利与两位自旋博士
第8章 海森堡:量子魔法师
第9章 薛定谔:一场始于情欲的迟到爆发
第10章 海森堡与玻尔:哥本哈根的不确定性
第三部分 巨人之战:究竟什么才是现实
第11章 索尔维1927
第12章 忘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
第13章 量子实在
第四部分 上帝掷骰子吗?
第14章 贝尔定理敲响了谁的丧钟
第15章 量子恶魔
量子大事记
术语表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人名表
引言 思维的碰撞
保罗·埃伦费斯特很难受,他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很快,他就要参加一个为期一周的会议。会上,许多推动量子革命的物理学家将一起讨论他们创造的这个理论究竟有何意义。到那个时候,埃伦费斯特将不得不告诉他的老朋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选择站在尼尔斯·玻尔这边。埃伦费斯特这位在荷兰莱顿大学理论物理学系任教的34岁奥地利教授,相信原子世界就像玻尔认为的那样奇异且缥缈。1
他俩围坐在会议桌旁时,埃伦费斯特潦草地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张便条:“别笑!地狱里有一个专门为量子理论教授准备的项目,他们会被迫每天听10个小时的经典物理学讲座。”2
“我只是笑他们的天真,”爱因斯坦回道,3
“谁知道几年后谁能笑到最后呢?”对爱因斯坦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开玩笑的事,而是关系到现实本质和物理学灵魂的头等大事。
1927年10月24—29日,主题是“电子和光子”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与会者拍摄了一张著名合影,这张照片浓缩了物理学史上最富戏剧性阶段的故事。受邀参加这次大会的29名科学家中最终有17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次大会也是有史以来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会议之一。4
17世纪,伽利略和牛顿开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科学创新时代,也就是物理学黄金时代,而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则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终结。
照片中,保罗·埃伦费斯特站在最后一排左起第三位,身体微微前倾。照片前排端坐着9位科学家,其中有一位是女性。这9位科学家中有6位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这位女性两个奖项都获得过:1903年获得物理学奖,1911年获得化学奖。她的名字是玛丽·居里。在象征荣耀的前排正中位置坐着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是牛顿时代之后最负盛名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照片中的他右手紧紧扶着椅子,直视前方,似乎不太自在。让他不自在的是他的翼领和领带,还是这一周中听到的种种话语?照片第二排最右侧则是尼尔斯·玻尔,他看上去一脸轻松,甚至带着些许古怪的微笑。对他来说,这次大会颇为成功。不过,等到大会结束,玻尔就只能带着失望回到丹麦了——他没能说服爱因斯坦接受阐述量子力学描绘现实本质的“哥本哈根诠释”。
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不屈不挠,一整周都在努力证明量子力学并不完备,以及玻尔的哥本哈根诠释存在缺陷。许多年后,爱因斯坦说:“这个理论让我觉得有点儿像是一个极度聪慧的偏执狂妄想出来的系统,他把许多不相关的思想元素都糅合到了一起。”5
坐在玛丽·居里右手边的是马克斯·普朗克,正是这个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捏着雪茄的男人发现了量子。1900年,他不得不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物质释放或吸收的光能,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电磁辐射都以小份为基本单位,把不同数量的基本单位捆绑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大小的能量。“量子”(quantum,复数形式为quanta)就是普朗克给这些基本能量单位起的名字。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能量的释放和吸收都是连续的,就像从水龙头里流出的水。能量的量子概念则完全与我们习以为常的这类观念背道而驰。在牛顿物理学主宰的宏观日常世界中,水龙头里的水可以一滴一滴地流出,但能量并不像各种大小的水滴那样一份一份地交换。然而,原子和亚原子层面上的现实是量子概念大展拳脚的领域。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原子内电子的能量就是“量子化”的:它拥有的能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其他值则不行。其他物理性质也同样如此,因为我们发现微观领域就是“块状”的、离散的,而非人类所生活着的宏观世界的微缩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理性质会平滑而连续地变化,从状态A到状态C意味着必然经过状态B。然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原子中的电子可以上一秒在这个位置,接着只要吸收或释放一个量子的能量就像变魔术一样突然出现在另一个位置,中间不需要经过其他任何位置。这种现象超越了经典非量子物理学的范畴,就像是原本在伦敦的某件东西神秘消失了,然后突然出现在了巴黎、纽约或者莫斯科,实在是非常奇怪。
量子物理学的早期发展大多基于一些零散的事实以及专门为解释这些事实而提出的假设实现,这使得整个理论缺乏坚实基础和逻辑架构,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这一点已经非常明显。一个大胆的新理论在这种充满困惑和危机的状态下应运而生,那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量子力学。如今,有些学校仍旧在教授这样的原子模型: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整个原子就像一个微型太阳系。然而,在量子力学诞生后,物理学界早已摒弃这个“行星模型”,取而代之的观点是:原子结构完全无法具象化。接着1927年,沃纳·海森堡做出了一项极其不符合常识的发现。这项发现奇怪到连海森堡这位年少成名的德国量子力学大师一开始也难以掌握其精髓。它就是不确定性原理:如果我们掌握了某个粒子的确切速度,就无法掌握它的确切位置;反之亦然。
没人知道该怎么解释量子力学方程,也没人知道这个理论是怎么在量子层面上介绍现实本质的。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有关因果关系的问题和月亮在无人看它时究竟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就一直是哲学家的保留节目,但量子力学问世之后,20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们也加入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等到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召开的时候,量子物理学的所有基本构件都已经就位,这次大会也开启了量子故事的新篇章。爱因斯坦和玻尔的思想火花在这次大会上深度碰撞,由此引出的各种问题直到今天仍令无数杰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痴迷:现实的本质是什么?在我们眼中,什么样的现实描述方法才算是有意义?“再也没有比这更深刻且意义深远的学术辩论了,”科学家、小说家C.P.斯诺说,“只可惜,这场辩论因为学术气息实在太浓,无法成为普通大众的共同话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