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普林尼的《自然志》是欧洲众多博物志的鼻祖,不论是书籍的内容还是编撰的形制,都深深影响了后来者,在这本书,他不仅仅收集了众多的神话传说,将这些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和当时认知的世界地理进行了现实对位,还试图将一些传说进行理性的分析,给出现实可能的原型。虽然这些也是大普林尼从希罗多德等等前人那里承袭而来,不过编撰出像《自然志》这样庞大、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大普林尼可能还是首位。
能够想象大普林尼也是一个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的人,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大普林尼为了研究火山爆发,对当地人施救,驱船来到当地,因为吸入了火山喷发出的含硫气体死亡。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死亡方式有着一种被命运戏谑的荒谬,俗称的“好奇心害死猫”,不过这种为了探究现实的性状,执意将自己置身于奇观之中,并留下了如此皇皇巨著的人,已经不枉此生了。
和现代观念的不同,希腊-罗马在早期的一段时间里,和中东区域的交流更为紧密,它的神话也受到了来自中东的影响,比如爱神阿芙洛狄忒就诞生于中东,和两河流域神话中的印南娜-伊西斯等等女神有着密切的渊源。而作为现代欧洲文化源头之一,和希腊-罗马并称为双希文明的希伯来-基督教文明也诞生于中东,深受当地神话的影响,与当地神话中有着很多共同的要素,对一些古早存在的怪物进行追溯,可以在中东找到相关的传说。
我还希望这是一本镜像之书,这本书里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于怪物的,依然体现了人们的观念和认知,通过与我们自己传说、异兆中体现的思维对照,能够发现一些东西方共同存在的观念,大家都在相近的时间阶段里、对性质相似的事物、存在着同样的迷思,由此诞生了各种奇异的想象,而这些想象通过传播,留在了彼此的文献记载中。
比如中东传说中有一种叫做waq-waq的树木,它生长在世界以东的尽头,可能是中国或者日本的一个叫做waq-waq的岛屿上,一般认为它的树枝上长满了果实,果实是人类的模样,但是不具有灵魂和思想,但在和亚历山大有关的传说中,这棵树能够讲出人类的语言,预言了亚历山大的死期。这种树木很像《西游记》中所说的人参果,在《三才图会》中也有记载,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他们称为人面树。而中国关于这种树最早的记载出自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其中讲到“大食王国在西海中,有一方石,石上多树,干赤叶青。枝上总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足。头著树枝,使摘一枝,小儿便死。”类似的记载还出现在《通典》、《酉阳杂俎》、《太平广记》等等文献中。
东西方奇异的传说会相互流传、演变,往往是西方称有奇异在东方,而东方称有奇异在西方,这里的想象内容虽然各有不同,不过想象的性质却是共通的,大家都是彼此的异域,都将各种光怪陆离设置在对方身上,互为彼此的对照和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