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XI
LIUYAN
WENZHANG
SHOUYE
JIANJIE
DONGTAI
MULU
欢迎加入全球最大灵学社群
全球灵学社群
瑜伽经
耶稣基督
道家佛家
赛斯通灵
释放法
奇迹课程
与神对话
零极限
  • 全球灵学社群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旨在帮助朋友们快速入门并达到灵性成长。网站搜集整理多种灵性方法,包括零极限、释放法、奇迹课程、赛斯通灵、道家佛家、与神对话、耶稣基督等。我们号召每个人追求觉醒,理性修行,脚踏实地,为社会和谐和建设做出贡献。

     最新公告:
公益性网站
爱党爱国,全球最大的灵学社群
 • 当前位置:
最新文章  ZUIXINWENZHANG
能量的悖論

(灵性图书馆,灵性读书会,灵性资源库,灵性课程网,灵性电子书,心灵疗愈站,灵性觉醒社,新时代灵性,身心灵求道,神秘学,儒佛道,指引社,老灵魂,喜悦家园)

全球灵学社群,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灵学圈子:

①捐助社群80元,赠送灵性电子书会员,享受所有书籍,月月更新,单买的话三元一本;

②捐助社群198元,赠送音频、视频灵性课程会员,享受全网收集所有课程系列合集,月月更新;

③捐助社群399元,赠送线上灵性分享会会员,入微信群,享受1.2.3所有服务,周周更新原创分享会录音,30t+资源库学习交流干货;

加入我们,联系微信:356508476


chapter{1}第一章我們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多年來,我們已然深深相信,經常感到疲勞只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意思是,這不就是咖啡存在的原因嗎?人類這個物種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設計,天生就能適應變化,即使是困難的變化。再加上我們有堅強的意志力,當我們開始覺得快沒力氣時,就會更努力,從某些地方汲取能量。我們會攝取咖啡因、糖,或更健康的「能量提升」食品與補充劑;然後將各式各樣的產品放在浴室櫃子裡,藉此隱藏證據。有了這些儲備,我們就能頑強地努力到最後,把事情做好。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在研究和測量我們如何應對低能量的問題,我從疲勞的病患與各行各業的讀者那裡聽到的是,他們學會概括承受。他們告訴我,在生活中多數時候感到疲憊,只是當今的現實狀態。

我想要告訴他們,也要告訴你:擺脫不了的疲勞感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標誌,也不是忙碌或成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且,不管你的同儕或醫生怎麼說,這都不是衰老的自然現象。我不是要自吹自擂,但是我現年七十多歲,每天的行程還是排得很滿,一週看診六天,甚至在週六與週日也不休息,而且每週五還要為我的GundryMD網站工作,這是一間包含健康諮詢、食品和營養補充劑的公司。如果我可以是某種指標,我知道持續不斷的疲憊感並不是年紀大或忙碌的副作用。

我並不是例外。我們每個人應該都能在活躍、多層面的一天中,享受持續不斷的能量,晚上有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早上能滿懷熱忱重新開始。我曾鼓勵成千上萬不同年齡層的人參加「悖論計畫」(其中許多人比我忙多了,因為我的小孩已長大成人),看著他們重新啟動能量系統,為此我堅決反對將疲勞視為理所當然;並非如此。問題在於,我們不知如何談論它、定義它,而身為健康從業者,我們不知如何檢測它、治療它。我們似乎已將疲勞正常化,而不是承認它所消耗的成本。讓我在此重申:僅僅因為你能設法克服疲勞,並不意味這是正常或正確的,而且不必與它共存。就如詩人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的名言:你只有「一段瘋狂卻也珍貴的生命」。

如果你已經拿起這本書,或許那也是你準備好要放下「疲勞是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實」這個迷思的所在。也許你是在被睡眠障礙所困擾的半夜讀到這本書,或是在通勤路上聽著這本書,並設法穿越精神迷霧,把該做的事情做完;也許你是「能量好奇者」,大多數日子覺得還可以,但希望自己能像以前那樣擁有更多精力;也許你就像我的某些病患一樣,正處於持續疲勞的盡頭,聽到內心深處的呼喊:「我受夠了!」

有些人形容:如此年輕不應該有這種衰老的感覺。更極端的描述是甚至覺得整個人都被疲憊感給摧毀了。你現在覺得自己在疲勞的哪個階段並不重要,如果你對這些描述有所共鳴,那麼你就屬於一個非常普遍的現代現象。醫學界大多數人都未曾注意到這個現象,不過它卻對個人與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二十多年前,當我踏入再生醫學的領域時,我在病人病歷上最常寫下的診斷就是疲勞與不適,至今仍是如此,也許並不令人意外。在極少數的情況下,這些症狀來自於會改變生活的嚴重疾病,不過更常見的情況是患者為輕度疲勞所苦,這有時會讓人頭腦遲鈍、情緒低落,並且總是降低生活品質。可能讓你驚訝的是,後者這些人數較多的病患,通常是來做一般健康檢查的,並沒有任何明顯的疾病跡象,但是他們的血液檢查,卻有可識別且可測量的指標,顯示健康狀況不佳,與那些少數病患類似,雖然程度不同,但確實存在。病得很重和「又病又累」的病人,是站在同一個疲勞譜的兩端。我很高興的是,我制定的療程對這兩類人都有幫助,也對位於疲勞譜中間的人有幫助,能夠幫他們找回失去的能量。

療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病人總會對失而復得的活力感到驚訝,就好像他們突然從「能量失憶症」(energy amnesia)恢復過來一樣。我所謂的「能量失憶症」,指的是人的能量系統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蹣跚向前的狀態,以至於忘記活力滿載的感覺。借用一九六〇年代理查.法里尼亞  (Richard Fariña)的經典小說,這就是一種「沉淪已久,下坡如上坡」的感覺。也許你也有相同的感受。

對疲勞的迷戀

如果你試圖解決疲勞問題已有一段時間,你可能會對我花這麼多時間處理這個話題的做法感到意外。事實上,

整個做法就是要讓世人看到健康狀態的異常──那些讓大多數人摸不著邊的難題。在上一本書《長壽的悖論》(The Longevity Paradox)中,我解釋了為什麼儘管現代人的壽命明顯增加,但我們的健康跨度(譯註:health span,指人一輩子身體健康的時間)卻在急遽縮短。在更早的《植物的逆襲》一書中,我闡述了為什麼儘管採用看似健康且營養豐富的全穀物與蔬果為主的飲食,許多人仍為炎症和自體免疫疾病所苦。(如果你不記得,答案很簡單,是不當地食用對腸道有害的植物化合物──凝集素〔lectin〕,會與有毒化學物質和藥物等干擾物結合成完美風暴,造成腸漏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你將會更全面地了解這個議題或習得概要。)

雖然從醫學研究的角度來看,自體免疫疾病與長壽的願望往往比疲勞更受關注,但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失去與獲得能量的方式,確實就是健康或疾病的本質。早在我們用更科學的方法來描述它之前,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已經把它稱為「veriditas」,這個字大致可以翻譯成「綠色的生命力能量」,它驅動著所有生物。在聽到來自各年齡層的患者全都為同樣的疲勞症所苦後,我不再將這種生命力視為理所當然。事實上,我已經把這個長期被忽視的健康層面,即細胞能量系統的功能,從安靜的配角調到前面,讓它成為舞台中央的明星。

我意識到,在健康、長壽與疾病的核心,存在著一個我尚未承認的明顯悖論:儘管我們生在一個攝入能量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來得高的時代,我們卻覺得更缺乏能量。相較於我們的祖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對體力的要求低很多,然而還是有很多人感到體力不支。仔細想想,真是匪夷所思。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充裕的時代,但是卻感到相當疲憊。

坦白說,傳統醫學訓練不太重視日常生活的疲勞感。並不是因為醫生不關心,只是大多數醫生和醫護人員就跟你一樣,同樣在肩負著自己的日常疲勞的狀態下辛勤工作。而且,目前醫療系統的設計,無法處理不符合其模式的問題。醫學喜歡可以測量與追蹤的東西,但你的能量水準並不如血壓或膽固醇那樣容易量化。一個人的疲憊可以是另一個人的正常狀態,因為能量沒有標準的參考範圍(儘管如此,我稍後還是會分享一些與能量水準非常相關的血液指標)。對於一般時間緊迫、資源不足的醫師來說,精力喪失是一個相當模糊的現象。而且由於患者陳述病徵的範圍很廣,一些醫師甚至可能會得出症狀是想像的或誇大的結論。換言之,「一切都是你腦中的想像」。

我無意讓我醫學界的同事揹黑鍋。讓我們這麼說好了:在現代醫學實踐中,如果沒有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我們往往不想加以治療。如果我們無法確定它是什麼,或幫它取個好聽的名字,我們又怎麼開藥呢?考慮到大多數醫師每天不得不診治相當多的患者,因此建議是「等情況嚴重到需要藥物或手術時再來」。可悲的是,這意味著在醫療服務者辦公室的裡裡外外,徵狀不顯的亞臨床現象如:疲倦、消化不良、輕度但持續的焦慮或情緒低落,以及許多其他會消耗活力的症狀,未能得到解決。它們受到的對待是「順其自然、沒什麼可看的」,畢竟疲勞不具傳染性,至少不會致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