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虽是儒士出身,但他出入佛老(庄),在精神上、文化上和佛老(庄)打成一片,他自己也说:“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的《赤壁赋》是千古绝唱,有人说其中浸透了佛教思想,有人说浸透了老庄思想。说他有佛教思想,确实有佛教思想;说他有老庄思想,确实有老庄思想,在其中看不出明显的差别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庄子的众多寓言里,特别是在《应帝王》中,通过壶子和季咸的故事,在《大宗师》中通过女偊和南伯子綦的对话,对道教丹道派形成的启迪作用无疑是巨大的。“黄帝问道于崆峒”,与广成子的那番对话,无论是对内丹还是禅修,都有独到的指导意义。再如啮缺问王倪、问被衣的故事,简直就是纯粹的禅宗内的机锋和公案,让人拍案叫绝。而孔子见老子的那些问答,至今仍可让人耳目一新,顶门开眼。
我们来看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这是与汉代《参同契》并驾的内丹秘典,里面秘语诗偈般的文字,如同禅宗内的《心王铭》《宝镜三昧》一样,分不清是在讲禅还是在讲丹道。再如张三丰真人的《无根树》歌诀,也可以看到丹禅不二的机趣。
今天我们如果结合禅宗、宋明理学和唐代以来的道教内丹派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越是对禅宗熟悉,对禅宗公案熟悉,再去细品《庄子》,就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在禅宗形成之前,居然还有《庄子》这么一部智慧之书,这可是有首创性的,拥有绝对独立的知识产权的思想宝藏啊!
在《庄子》一书中的众多篇章中,可以说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前的“禅宗”,为什么这样说呢?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庄子和老子则是提倡“绝圣弃智”,“绝圣”类似于“教外别传”,“弃智”类似于“不立文字”。禅宗讲“顿悟”,庄子讲“朝彻”;禅宗讲“凡圣不二”,庄子讲“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禅宗讲顿悟,亦讲如来次第禅法,而庄子在《大宗师》里,通过“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至“入于不死不生”,与次第禅法丝丝入扣,可以称之为庄子的“大圆满”次第。《庄子》中的“心斋”“坐忘”“澡雪精神”“呆若木鸡”等教法,都是可以纳入禅修实践的绝妙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