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崆峒(kōnɡ tónɡ)之山:叫崆峒山的地方共有五处,黄帝见广成子的崆峒山,一说在甘肃平凉境内,如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一说在今河南临汝西南,如唐舒元舆《桥山怀古》诗:“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余荒丘。”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八·汝州》记载:“崆峒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广成子庙,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考《庄子》原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有学者认为,“空同”是庄子杜撰的一个词,本为“空明”“混同”的意思,表明广成子得道的一种境界,后世将之等同于“崆峒山”,是神仙家的一种附会。 (2)至道之要:“道”是中国道家的核心概念,指万物总的规律和法则,是道家修行所要体悟的最高追求。道家认为,如果把握了“道”,则能顺应万物的规律去治理和改造世界。至道,指最高的“道”。 (3)禽不待候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这是广成子指责黄帝没有治理好天下,导致大自然规律被打乱,自然运行遭破坏。禽不待候而飞,指飞禽没有按照天气物候进行迁徙。候鸟的迁徙都是有时间规律的,如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讲到节气与自然的变化:鸿雁来,草木萌动。就是说到了雨水节气,大雁就要从南方飞到北方去。 (4)至道之精:《老子·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至道之精”是指“道”在生成或化生万物的过程中,最先产生的精微物质,这种精微物质能够顺应“道”的运行而组成世界。 (5)杳杳(yǎo)冥冥(mínɡ):微妙精深的样子,这里指至道之精似有似无的一种存在状态。